在5.09平方公里的扬州老城区中镶嵌着老街巷367条,明清古城中,完好保存着众多百年古宅。每座古宅都有着她自己的故事,我们就从古宅的门说起。大凡房屋都得有门。《说文解字》里解说“门”字:门,闻也,从二户,象形。也就是说,一扇为户,户门一般都是用一扇的,而两扇的,就是门了。这个门是宅门的门,宅门一般都是两扇。宅门的基本功能是方便进出和守卫,它还承载着各自特有的艺术品质与文化内涵。门上有诸多的元素,如:门簪、门钉、门环、门槛、门闩、抱鼓石等等。这也逐渐孕育出各地方建筑独特的门文化。抱鼓石起源于汉代,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两旁,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其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形象各异,所以民间称谓较多,如:门枕石、门当、门墩、门砧、门座、门台、门鼓、石鼓、圆鼓子、镇门石、石镙鼓、石镜等等。鼓形的叫“抱鼓石”,方形的叫“门枕石”。在讲究等级的封建时代,只有官宦人家的宅门才能安放抱鼓石,普通人家只配用门枕石。那么为何古人选择圆鼓作为造型呢?鼓原来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早在汉代官宦人家门口竖一面鼓,有客来访时,门房就敲鼓报信,让居住在内宅的主人做好接待准备,后来报信鼓的功能消失了,就演变成用石鼓替代官家的威严。另外,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抱鼓石还可寓意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因而在佛寺、祠堂等大门两侧也常摆放抱鼓石。民间百姓家用门枕石,是认为方形门枕石形同装书的箱子,用来表示自家是书香门第。清朝和民国年间的扬州古城为官的不多,所以大都宅门安放的为门枕石。抱鼓石多是由门内石块和门外的门鼓石组成。门内石块也叫“门枕”,在门枕上凿出“海窝”,用来安放大门转轴的建筑构件,“海窝”内放置一块生铁片,用以承托门轴。铁片四周可浇注白矾水或盐卤水或铁水固定,以便支撑大门。门外的鼓石上雕刻有精美图案来装饰门面。
▲ 永胜街一民宅外摆饰、永胜街111号、达士巷54号浙绍会所、湾子街55号(顺时针)
现在也有一些北方风格的抱鼓石出现在扬城,被安放在一些老宅大门口。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造型精美。块块顽石在工匠的精雕细琢之后,成了一件件富有生气的艺术品。抱鼓石上面常常会雕刻着富有一定的寓意各种图案。
▲ 南城根55号、南河下68号湖南会馆、东圈门18号、弥陀巷42号
上图中的马代表富贵,因为只有官宦富有家庭才能用得起马;仙鹤代表长寿。另外马头向门里,也有招财进宝的寓意,马驮金银。
▲ 大可以巷6号、方圈门17号、南城根66号、沙锅井9号、新春巷18号(顺时针)
抱鼓石的侧面和须弥座上也会刻上各种吉祥图案。如凤凰、仙鹤、鹿、龙、狮、牡丹、荷花、葵花、竹梅、八卦、太极、云头、回纹以及如意纹、卷草纹、祥云纹等吉祥纹样。人们借助人物、花草、动物、器皿、几何图案等,表达希望长寿、富贵、驱魔、美满、兴旺的美好愿望。
▲ 卞家巷静园、永胜街4号、地官弟18号、弥陀巷42号、南城根66号、永宁巷18号(从左至右)
抱鼓石的雕刻颇为讲究,工艺多为浮雕。鼓面上既有低浮雕纹样,还有一些抱鼓石主面是没有雕刻图案的,称之为“素面”门墩或“白板”门墩。
▲ 文化里19-3号、新仓巷内岭南会馆、沙锅井35号
抱鼓石与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指宅门抱鼓石露在门外的部分。在石鼓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地位、家境。旧时大户人家有财不外露,一般很难打听到财产情况,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和规格,就能推测出对方家庭是否富有。当看到他们家的门宅抱鼓石精美程度与自家相当,就很适合结亲。“户对”是指宅门上部分的门簪,在扬州不多见。它约有1.5米高,为明代遗物,是扬州古城中最大的抱鼓石。抱鼓石托以卷云石雕基座,抱鼓石的侧面由光滑的青石制成,寓意“明镜高悬”。它是块槟榔石,因石纹形如槟榔,故名。石青白底上密布黄绿色花纹,形似竹叶,叶边勾以赭赤,十分精美。该槟榔石质抱鼓石原是扬州北观音寺遗存。抗战期间,寺庙遭日军破坏,在此寺出家的梁姓僧人将抱鼓石移至黄珏家中保存,后来安装至此。据测量,这对抱鼓石高45厘米,长60厘米,宽13厘米,鼓径24厘米。很可惜,西边一块已经损坏。一是这两片鼓石的寓意不太相同。常规来讲,一对抱鼓石的雕刻花纹应该是一致的,而这里的鼓石却一改常态,各不相同。一片鼓石为“欢天喜地”,喜鹊取“喜”,下面的獾子有多子的意思。另一片鼓石为“喜上眉梢”。也是喜鹊取“喜”字,梅花取“眉”梢,加上鹿取“禄”。二是寓意不妥。作为史可法的墓冢,当初建设时是不可能用含有“喜”寓意的抱鼓石安放在祠堂门前的。这一定是后来史公祠修建者不知在哪里找来的鼓石,也不知其含意而安放在不该安放的地方。三是规制不对。现在这对抱鼓石只是用于普通官家比较合适,用于清王朝政府为明朝名将史可法而建的史公祠,抱鼓石显然太小了。再看看瘦西湖徐园内的东门抱鼓石,这对抱鼓石是扬州古城中独一无二的狮子门墩。在封建社会各式抱鼓石的摆放上都有着一定的规制,如:皇族的门楼,摆放狮子门墩;高级武官的门楼,摆放着抱鼓型有狮子门墩;低级武官的门楼,摆放抱鼓型有兽吻头门墩;高级文官的门楼,摆放箱子型有狮子的门枕石。而徐园的主人是扬州军政府都督、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上将军长徐宝山(字怀礼),他用上了皇族规制的狮子门墩,他认为“革命了吗”。在清代,扬州盐商为了期盼盐业的兴旺,而由两淮众盐商在古运河畔,捐建一处祭祀盐宗礼仪的场所,庙内供奉了夙沙、胶鬲、管仲等“盐宗”三神。至于为何盐宗庙又被称为曾公祠?原来,清朝晚期重臣曾国藩去世后,朝廷下达旨意,可在他任职过的地方为之建专祠。当时扬州的地方官员就将原盐宗庙改祀曾国藩,因此,盐宗庙也被后人称为曾公祠。曾公祠盐宗庙的这对抱鼓石是在2006年全面修缮时新置的。它高1.1米,厚0.2米,鼓面直径0.6米,采用石料也是不可多得的灰黑色的鲕状灰岩。鼓面上雕刻了环绕中央四瓣团花纹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在抱鼓石的基座上雕有毛笔、银锭、如意等图纹,组成“必定如意”吉祥寓意,底脚处还特别刻上了“盐业正宗”字样,是扬城独树一帜的艺术精品。
位于东关街中西部的街南书屋南门抱鼓石也有一些特点。街南书屋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住宅园林遗址,2011 年8 月全面修复完工,街南书屋的南门在韦家井巷中,大门很宽敞。从南门进去就是街南书屋国学馆的宴会大厅。南大门设计者别出心裁地在大门口安置了大小两对抱鼓石,中间一对大的为“狮子绣球”,边上一对小的为“麒麟凤飞”。一堂大门安放两对四块鼓石在扬州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浪潮席卷扬城,使扬州老城内的大量古屋文物连同抱鼓石遭到空前的破坏。大双巷28号大门口门枕石完全是水泥抹面,不知道是否是当初为保护门枕石而为还是因为门枕石破损而修补的。许多居民为了弥补大门的这一缺陷,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抱鼓石安放在原先损坏的部位。与原来的风格大相径庭。有的抱鼓石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风化、破损,变的面貌全非。
▲ 广陵路248号梅花书院、丁家湾106号、埂子街34-6号、新春巷10号、东关街98号冬荣园
有的抱鼓石随着历史的变迁,原来的大门被封闭,而它却静静地躲在墙壁里了,仅露出侧面的美容。社会发展到今天,费工费力的具有手工雕刻技能的石匠已不多见,传统雕刻技艺濒临灭绝,甚至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机器切割花纹、打磨石构件。机器制造出的只是一种商品,它无法与中华民间雕刻艺术相媲美。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开始懂得传承历史文化,很多遗迹被修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传承人收到重视和鼓励。希望在这样的大潮流之下,民间手工雕刻行当也可以再次复兴,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刻,认识抱鼓石,让古宅得以更好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