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中秀才,30岁领导黄花岗起义,举事失败后20天悲愤逝世
这枚印章的主人,是1911年凌锐担任同盟会参谋长时,他的上级、黄花岗起义指挥者——赵声。
民主革命家赵声,字伯先,号百先。'先声夺人'便是他名、字、号的结合,也暗喻着黄花岗先烈甘于人先的革命斗志和气势。
赵声出生在江苏丹徒大港镇,少年时他对满清政府的腐败黑暗统治十分不满,自小立下救国救民的大志。赵声少年英才,14岁曾敢闯进巡检司救一个无辜被抓的小同乡,17岁考中秀才,擅武艺,帮助弱小,嫉恶如仇,乡里称其为'义侠少年'。1901年,赵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在这里他接触了一大批先进爱国人士,对西方民主学说深有感触。在和好友一起游玩南京明故宫时,慷慨激昂道:'我辈今日求学岂为官禄富贵耶?乃预备他日手拯神州,出之茫茫巨津中,使复见青天白日耳!'
1902年底,赵声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1903年,他前往日本考察。当时的清政府对学生的革命思潮十分恐惧,他们和日方商议,不允许中国学生私自进入日本军事学校深造。赵声和随行的黄兴、何凝香、杨笃生等人私下请教日本军官军事理论,受益匪浅。归国后,赵声在家乡镇江丹徒一带创办阅书报社、体育会、小学堂……以这种形式向父老乡亲宣传先进思想,强身健体。
阅书报社开在这小小的城镇之中,却激励了一大批爱国青年,赵声出任江南新军第九镇军官时,大批青年乡亲随同入伍,后来的参与黄花岗起义的150名义士,有40名来自于第九镇新军。正如阅书报社门前大幅对联所写:'纵环海奇观,开普通知识;藉大江流水,涤腐败心肠。'
在广东新军任职的赵声才刚刚20岁,一次和好友在酒楼相聚,遇到了一位眼盲的卖唱女桂红。桂红虽身处底层阶级,在乱世之中自保不暇,但歌声之中唱的都是民族气节、大忠大义之事,在污浊的市井之中宛若一道清流。赵声对桂红十分欣赏,为她写诗曰:'恨未剑枭三桂首,聊将箫答小红琴。'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约见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商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香港统筹部召开会议并且制定周密计划,决定13日正式起义,赵声为革命军的正指挥。
举事在前,赵声在给孙中山的信中写道:'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无味之生,此别不知能否再见……'
8日,革命烈士刺杀满清广州将军孚琦,被捕牺牲。广州当局严加防范,导致革命军的募款和武器迟迟未到,起义推迟。
23日黄兴来到广州,临时决定27日举事。赵声等在广州附近待命的先锋人士在26日才迟迟接到通知,没有及时赶到广州支援。黄兴按照原计划以四路军队进攻,而当日只有黄兴一支队伍参加起义,其他三队领导临时逃跑,三支队伍无法领取武器,根本无法开战。最终,因为敌我力量悬殊,黄兴所领导的起义军牺牲惨重,起义失败。这场起义的牺牲者可考的为86人,只有72人的遗体被找到,埋葬在黄花岗。
孙中山评价此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的每一天,赵声脑海中都是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一边流泪一边给家人写家书的情景。他悔,他恨,悔自己自己明明知前路凶险,作为正指挥没有为战友做好一切防备,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恨这满清政府还苟活于世,不知还会有多少同志要为推翻其统治而牺牲……赵声悲愤成疾,几天后就已经下不了床,口吐紫血,危不可救。
赵声临终前将同志召集在病榻前,沉痛道:'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他反复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场同志无不悲声痛哭。
1911年4月27日,这位年轻的英雄溘然长逝,时年30岁,此时距离黄花岗起义不过20多天。因为时局敏感,赵声只得暂时安葬在香港,墓碑之上不得用真名,而是题作'天香阁主人',天香阁赵声在大港的故居。
赵声病逝之时,与妻子严吟凤结婚不到一年,他的老父亲赵蓉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却始终为自己的儿子而自豪。
今日的赵声故居之中,我们还能看到赵蓉曾开设私塾教学的地方,他半生执教,不论贵贱,不计读书费用,只要是好学之士,都可以进入学习。他门下学子500多人,亦有李竟成、赵绍甫、王维白等诸多爱国革命人士。
后来,从天香阁陆陆续续走出诸多革命者,包括赵声的大弟念伯、二弟光、妹芬及妻子严吟凤。严吟凤在丈夫逝世之后,改名为严承志,便是要继承丈夫的志愿,在镇江光复和攻打南京的战斗中,这位巾帼英雄组织娘子军北伐挺进,亲任司令员。
毁家纾难,满门忠烈,前赴后继……他们便是赵声生命的延续。
(赵伯先故居)
诗人柳亚子写诗《哭赵伯先》:'寻常巷陌奈君何,忍唱尊前青兕歌!海岛田横心自壮,天门陶侃翼空摩。千秋北府兵无敌,一水南徐有波。何日黄龙奠杯酒?骷髅饮器发横拖。'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赵声被追赠为上将军。孙中山委派赵伯先三弟赵光将他的遗体从香港运回镇江,葬在镇江南郊。赵声回到家乡这日,一万多名家乡父老来参加了追悼会。1926年,镇江各界人士共议,众筹在云台山建造'伯先公园',建立祠堂,竖立赵声身穿军服佩戴军刀的铜像。1979年,宋庆龄亲自来到镇江,题字'伯先公园'四字,至今镌刻在园门之上。
伯先公园前的马路更名为'伯先路',2014年,大港中学更名为'伯先中学'。
1898年,18岁的赵声离开家乡寻求救国之路,他和一群青年学生游览镇江南郊,此处群山绵延,苍松翠竹,幽静如桃源仙境。赵声指着远处说:我将来百年之后,要在此处下葬。他还作了一首诗:他日行人遥指处,竹林深处赵公坟。
百年后的小城镇江,人人都记得他,人人都知这竹林深处,埋葬着一代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