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口疮久治不愈?为何治疗要以湿为主,清热驱寒补气方可治愈?

导读: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439期

#非常病例#既然在昨天的内容里详细分析了顽固口疮,尽管病位在口,但根却在脾胃,以湿为患,

不管是平素阳虚,还是久病所致或大病初愈的体制虚弱,亦或是阳热偏亢,再不就是长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恣食生冷寒凉之品,都可以最终形成以湿为主的顽固口疮。

那针对这类的口疮,其治疗就应该以湿为中心,健脾和胃清热驱寒解毒生肌,方能标本兼治。

这样去理解,即使从古代中医到到当代中医之发展,也是有道理的。

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治以湿为中心,标本兼治

这样的治疗思想,从清代中医大家齐秉慧(幼学儒,后多病,未获良医,遂自行研习,终成大家)所著的《齐氏医案》中的论述可以去理解:“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遍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

简单地去理解,就是对于顽固口疮的治疗,应该去辩证求因,切合口疮的上中下焦、阴阳虚实寒热之病机,并参辨所困各经,从而去辩证岁正治疗。

国医大师路志正亲传弟子苏凤哲教授认为(这个观点很重要,希望久患口疮所困的可以记住),口疮初发时,多为实证(这个时候,用清热泻火之苦寒凉药往往能收起效,正处于“口无三日疮”的阶段),治疗当以从火热之实证入手治疗。但顽固口疮多数已经使用苦寒药物数次,或可缓解,但往往反复发作,此时应该审度真正病因,不要被病位口疮的火热假象所惑,而且,这个时候的口疮往往并不是单纯的病位在口疮,多数还会出现伴有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或黄腻等症状,此时不妨考虑以脾胃为本,湿浊和寒、热、瘀、毒相互交结兼杂在一起,发为标证。如去辩证可多见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脾胃虚弱、湿瘀互结等。所以这个时候的顽固口疮之治疗,始终不能放下脾虚湿盛这一根本病机,则能收到颇佳的临床疗效。

如果脾胃虚弱、湿浊内蕴的,其治疗则可以用健运脾胃、祛除湿邪为要,方可用四君子汤和平胃散加减为基础方,治疗方中,可以用党参或太子参或红参,尽量不要用人参之刚烈之品,黄芪、茯苓、白术、五爪龙、藿梗、荷梗、苍术。陈皮、厚朴、砂仁、金雀根、甘草等来加减化载治疗。

如果是脾胃虚弱、湿热中阻的,其症状表现多为口腔内和舌糜烂,面赤红热、疼痛,吃饭喜欢热饮,且时好时坏,稍微吃一点辛辣肥甘厚腻的就口疮发作,口干口苦,要不就伴有口臭,脘腹痞满,大便粘腻不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对于这种脾胃虚弱、湿热中阻的口疮治疗,治疗方法可用清热利湿为主,治疗方剂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方中药用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通草、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等;如果口疮良久的,要兼顾滋阴的需求,方中可佐以银柴胡、沙参、麦冬等。

如果是脾肾阳虚、寒湿内停的,他们的病症多表现为口疮的溃疡面暗淡、大而深,久治不愈,缠绵难愈,喜欢喝热饮,胃脘可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平素怕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治疗法则为温补脾肾、散寒除湿之法,治疗方剂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方由附子(先煎)、干姜、党参、白术、甘草、泽泻、肉桂等组成。

如果是脾胃虚弱、湿热互结的口疮,多变纤维溃疡面色泽暗红,疼痛在夜间加重,可流血水,喝水不想咽下去,面对暗斑或容易发生经脉扩张等,皮肤粗糙,舌面瘀点瘀斑,舌下络脉于紫,脉细涩;对于这类口疮的治疗方法治以健脾除湿、化瘀通络之法,治疗方剂可用桂枝茯苓丸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方剂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赤小豆、当归、丹参等组成。

如果是脾胃虚弱、浊毒内蕴的顽固口疮,症见口疮数量多而广,创面深而大,疼痛持久,平常脸上好生痤疮,舌质暗红,苔黄腻。对于这类口疮的治疗,治疗法则可以健脾除湿、解毒生肌之法,治疗方剂可选升麻鳖甲汤加减,组方由升麻、当归、生甘草、鳖甲、木蝴蝶、栀子、连翘等组成。

在上面各种类型以湿为中心的口疮治疗方剂中,苏凤哲教授还经常配以日常茶饮方,来辅助治疗,我们不妨给命名为木蝴蝶凤凰荷叶饮,组方(详细组方可关注@中医科院博士后私信回复“0521木蝴蝶凤凰衣荷叶饮”有惊喜)由木蝴蝶、凤凰衣、荷叶组成,用开水浸泡,当茶饮用,用以清热解毒、化湿生肌止痛。


那,顽固口疮以湿为中心,从脾胃入手治疗的方法和方剂分享后,到底治疗效果如何,有无临床具体案例,这就是明天的内容,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