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草莓细菌性角斑病
前几天大家讨论的关于草莓上一种叫做细菌性角斑病的问题,我们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做了本文的整理,希望给大家作参考: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是草莓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此病害由草莓角斑病菌(Xanthomonasfragariae, XF)引起。
分布状况及影响:
该病1959年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现,感病植株叶片出现病斑、干缩、穿孔,造成草莓大量减产。1971年在新西兰发现该病,1973年意大利报道此病,认为是由美国的进口种苗传入,1975年希腊发现的该病被认为是由法国进口的种苗传入。目前该病害分布于:欧洲的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西班牙:非洲的留尼汪;美洲的美国、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欧美许多国家均将其列入植物检疫名单。我国在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也将该病害列人其中。一旦该菌传入我国,必将会对我围快速发展的草莓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我国种植的草莓品种均是草莓角斑病菌的感病寄主。一旦此病原菌在我国发生流行,必将对我国快速发展的草莓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我国草莓的进出口贸易,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病害一旦发生,为控制其蔓延而采取的封锁和检疫等手段会影响国内草莓种苗和果实的流通,增加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另外,用于防治该病害的药剂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损失。
危害:
草莓角斑病会引起产量下降, Roberts等通过2年的时间研究了草莓感染角斑病菌的产量损失,发现当田间该病菌发生面积为15%时,草莓产量缩减7.7% , Epstein 1研究发现当草莓被草莓角斑病菌系统侵染后其产量会下降75%~80%。
寄主范围:
广泛种植的草莓是该病原菌的主要寄主。人工接种情况下,弗州草莓、野草莓、金露梅和委陵菜均可被草莓角斑病菌侵染。草莓属植物中仅麝香草莓对草莓角斑病菌免疫,世界草莓约有50个种,我国有7个种,其中以森林草莓和东方草莓2种最多,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的山坡、草地或森林下,此外还有黄毛草莓、西南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和西藏草莓。我国种植的这7种草莓均是草莓角斑病菌的感病寄主。
主要发病症状:
草莓角斑病菌初侵染时在叶片背面会出现1~4mm大小的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叶脉的限制呈角形病斑。病斑在可见光下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暗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逐渐变成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的出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出现在叶尖或叶缘处,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形成孔洞。最后,病组织死亡、干枯,使得叶片凹凸不平。在适宜的条件下,花萼也会受到侵染,但不侵染果实。
草莓托叶被害状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会有细菌和细菌渗出液形成的黏稠物。
黏稠物干燥后,呈浅褐色漆状。
该症状是可以用来区别由真菌引起的叶斑病。
另外,该细菌还可导致维管束病变,这使得病害很难控制,导致被侵染的植物萎蔫和死亡。该病害导致的植株萎蔫症状与炭疽枯萎病或疫霉茎腐病相似,在田间极易造成识别上的混淆,往往需要通过设备检测病原菌才可以准确的判断是哪种病害。
引起叶角斑病的病原细菌能侵染野生和栽培种草莓的茎、叶片和根茎。它在干枯的病叶、土壤中的叶部组织上或者受侵染植株的根茎部存活。在冷藏条件下,病株上的细菌能存活至少一年。新定植植株发病的主要来源是受侵染的定植母株。
在雨季或喷灌期间,在干枯叶组织中的细菌变得活跃起来,通过飞溅的水滴传给健康的植株。人和农具的移动也能够传播这种病害。在高于30℃的环境下基本不发病,在持久的潮湿和冷凉的天气下有利于叶角斑病的发生和传播。若每日最高温度在15~20℃,最低温接近或在0℃以下,病害发生最严重。
病原菌:
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草莓黄单胞菌,细菌,原核生物界。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生长较慢,在培养基上4-5天才能形成菌落。营养琼脂上,菌落圆层顶形,边缘整齐规则,有光泽,黄色奶油状。
病害循环及传播途径 :
1.病叶残渣和带菌植株是发病的初侵染源;
2.在病残叶和土壤中, 病菌能够存活到下茬作物;
3.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是病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4.携带病菌的草莓苗以及夹杂在草莓苗中的病残体都可能随贸易进行短距离和长距离的运输传播。
5.在实验室保存的干燥病叶片中,病原菌至少可存活2年半的时间。
6.在草莓植株开始生长时,病原菌由病残叶传播到幼叶上。细菌可从侵染区沿着幼叶基部叶脉扩散。
7.病原菌可通过气孔侵入, 也可通过局部伤口或下方的病叶侵染, 在整个生长期发生多个侵染循环;
8.中等偏低的日温(大约20℃)、 夜间低温及较高的湿度更有利于该病菌的侵染。
防治技术:
1.从目前的检疫手段来看,很难阻断其远距离传播,而且像细菌类的病害一旦发生,很难用有效的药剂防治,目前国内常用的检疫处理方法是销毁。
2.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选用检疫过及无菌苗圃培育的苗子;
3.若确定角斑病会出现,不要使用热水处理植株。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控制叶角斑病菌,还会使病原菌传给未感染的移栽植株。
4.持续阴天或田间高湿时应暂停浇水,尽可能地降低田间湿度,以降低发病几率;
5.发现该病害后要及时的喷施药剂防治,选择噻唑基团杀细菌药物防治效果较为理想;铜制剂也有一的效果,但不是非常有效,而且反复使用会对植株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植株生长矮小和产量下降。
6.采用滴灌代替喷灌并在种植行间铺设地膜能明显的减少该病的发生。
参考资料:
草莓角斑病菌检测鉴定技术研究进展,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草莓角斑病菌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2011年,植物检疫。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for Strawberries Secon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