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拿掉“父母光环”,你会和自己孩子好好说话吗?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理应尊重他,保护他,陪伴他一起成长。 家长们应该学会和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用正确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培养他健全的人格,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将爱、尊重、理解、欣赏、感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做所谓“打是亲,骂是爱”的“中国式家长”。那么,怎样才能真真正正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呢?
和孩子一起,悦纳他本来的样子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提到,孩子的天生气质早在2-6个月时就已形成。比如有的孩子天生谨慎、有的天生沉稳,而有的则天生好奇、活泼。现在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根据孩子显现出的不同气质来进行培育,而这和“悦纳”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
悦纳,就是家长先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继而帮助孩子也认清和欣然接纳自己。在中国,很多家长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期的时候,往往能接受孩子所有的模样。他的哭和笑,吵和闹,家长们都能接受。这时候,“悦纳”似乎很容易。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稍稍拥有了一些个体意识之后,家长们反而变的盲目且不满足。他们心里开始有了一个“完美小孩”,而自己的孩子即使再优秀,也总比“完美小孩”差很多。这时候,“悦纳”开始变得越来越难。
所有人似乎都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却很少有人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虽小,但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好像常常对孩子说:
家长
如果你不调皮了,妈妈就......
如果你上这个绘画班,爸爸就......
如果你这次考第一名,妈妈就......
可是,孩子也有自己本来的样子啊,当我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办法去改变他们时,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想让孩子“不调皮”,是真的希望孩子听话,还是只是为了自己图省事?想让孩子上绘画班,是孩子真的喜欢绘画,还是只是你一厢情愿地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画家梦”?想让孩子考第一名,那你是否想过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的真实水平在哪里,你真的清楚吗?
大多数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附加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我们将它美化为了“期望”。真正的悦纳应该是:如果你的女儿天生就是个“假小子”,喜欢帅酷装扮,那么作为家长,你需要的不是强硬地要求她去穿裙子,变成淑女,而是帮助她正确辨析“假小子”的优点;如果你的儿子从小就胆小懦弱,那么你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告诉他男生要强壮勇敢,要“流血不流汗”,而是告诉他细心和温暖也是一个男孩不可或缺的优点。
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形成更美好的人格,而不等于要求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认可孩子,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胁迫,不诱导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这才是爱啊!如果一个孩子从自己的父母这里都得不到半点肯定和鼓励,内心将是何等孤独!
蹲下身子,平等沟通,好好听你的孩子说话
自古以来,家长在亲子关系中永远占据着领导地位,对孩子进行单方面说教,并以孩子“是否服从”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大多数大人眼中“听话”的孩子永远都是“好孩子”,而具备天然优势的父母也经常将“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挂在嘴边。
孩子年幼时,他们小小的身体无法与强壮的父母相抗衡,心智也未成熟,更多时候是以一种仰望的姿态来看待父母。当孩子仰望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是否想过蹲下身子,看看孩子的世界呢?
(图片来源网络)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母亲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带着孩子来到了当地最繁华的街区。这条街上,灯火璀璨,人来人往,每个人都非常开心。当她和孩子有声有色地讲着各种夸张好玩的事情时,她的孩子却嚎啕大哭。这位母亲很疑惑,于是蹲下身子去安慰自己的孩子。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觉得自己多么不称职。因为从孩子角度看这个世界,既没有灯光璀璨也没有闪亮亮的圣诞树,能看到的只有数不清的大腿和屁股,他在这些腿中穿梭,根本看不到母亲描绘给他的一切。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煞费苦心、引经据典、喋喋不休,认为只要把自己该说的都说出去,就是良好的沟通。但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忘记了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如果只是用自己天然的“话语权优势”向孩子单向灌输自以为正确的道理和观念,而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这就是变相的暴力沟通。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所以,试着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一下问题吧,只有蹲下来,才能确保我们的世界和孩子是同样的,才能形成双向沟通的基础。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在告知孩子自己同父母是平等的、是受尊重的人,既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也是“非暴力沟通”中很重要的内容。
会哭会发脾气的才是真实的孩子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应该开开心心”。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真实的人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他既有正面的:喜悦、快乐、幸福;也有负面的: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开心心,但却忽略了孩子也是独立个体,也有难过伤心的时候。见不得孩子不开心,其实是父母无法面对孩子真实的样子。
(图片来源网络)
亲妈和大家分享一个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我的女儿大概是没有睡午觉的缘故,误会了大人说话,发脾气把东西摔到地上,以“困了”、“累了”为借口无限撒泼。在我的严肃要求下,孩子把摔掉的东西都归到原位。当时爷爷奶奶都很心疼,觉得不应该对孩子那么凶。直到和女儿单独相处的时间,我和她解释了人体的抑制神经和兴奋神经的区别:“有一种神经叫抑制神经,专管你不生气和安静;让你蹦蹦跳跳大喊大叫的叫兴奋神经,你瞌睡时没有及时休息,就会把抑制神经累死了。”女儿虽然听的懵懵懂懂,但却开始能够理解自己生气的原因,也开始试着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想让自己安静下来,她就会让抑制神经跑出来。从此以后,只要我一提到抑制神经和兴奋神经,女儿就明白要良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了。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发脾气、任性、急躁时,我们常常感觉很烦。但父母要知道,情绪本身不是坏东西,负面情绪更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告诉孩子要正确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管理好情绪,变成更好的自己。小孩子并非不讲道理,更多时候,是大人们蛮横无理地要求他“闭嘴”、“不要哭”,大人都不讲道理,怎么还能强求孩子“讲道理”呢?
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嘲笑孩子的情绪,比如:你怎么垂头丧气的,有啥好怕的?
第二、不要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比如:真是爱哭鬼,太讨人厌了!
第三、不要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给他讲大道理。比如:我不是跟你说过很多遍了?
第四、不要“以暴制暴”,以免造成恶性循环。比如:你还吵,想挨打是不是?
第五、不要让孩子利用情绪威胁你,不要当孩子情绪的“奴隶”。比如:别哭了,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吃麦当劳。
教会孩子认识情绪,可以提前准备情绪卡片让孩子学习认识,或者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家长陪孩子一起演绎情绪,比如“伤心是什么感觉,生气的时候你最想做什么,做什么事情就不会那么伤心了,这样做会舒服一点吗?”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孩子,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当别的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教孩子学会洞察,“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哭,怎么帮他他就会高兴了呢?”非暴力沟通,一定要允许孩子把他的各种情绪都自然地表达出来,和父母形成探讨与沟通的模式。只有坦然接受负面情绪,孩子才能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你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很差劲”、“很笨”,如果责备、羞辱、批评和苛求已经成为了你和孩子之间交流沟通的常态,那么你需要从现在起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了。
我们这一代比任何时代的人们都努力学习怎么做一个好家长,希望我们从和孩子的平和沟通做起,平等地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成为最真实的自己,也让我们成长为真实的大人。学会“非暴力沟通”,和孩子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更多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