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大曲的制作工艺和操作特点
如前所述,酿制不同香型的大曲酒,其大曲的生产工艺有所不同,八匠鼎松仁简要的介绍几种典型大曲的制作工艺和操作特点。
清香型大曲
清香型酒曲是中温曲的典型代表,制曲品温不超过50℃,下面以汾酒曲为例简要介绍清香型大曲的工艺流程及特点。
1、工艺流程:
2、工艺操作要点
①、制曲原料配比
采用大麦和豌豆,其比例为6:4或7:3(视季节不同,适当变化)。
②、新碎度
要求通过20目筛的细粉,冬季占20%,夏季占30%;
通不过的粗粉,冬季占80%,夏季占70%。
③、加水比
加水量和水温视原料粗细与季节气候而灵活掌握,一般每100k原料用水量为50~ 55kg。
水温夏季用凉水(14~16℃),春秋季用25~30℃的温水,冬季用30~35℃的温水。每块曲用料约2.7kg,踩成的曲块重3.7~3.8kg。
曲模的规格是内长27~28cm,内宽18~ 19cm,高5~ 6cm。
④、卧曲
曲胚入房后,以干谷糠铺地,上下三层,以苇秆相隔,排列成“品”字形。
曲间距3~4cm,一行接一行,无行间距。
苇秆上沾染着许多大曲中的有益微生物,可起部分接种作用。
⑤、上霉
汾酒大曲上霉阶段明显。
曲胚入房后,将曲室调至一定温度,冬季12~15℃,春秋两季15~18℃,夏季也要尽量保持此温度。
曲块表皮风干后,约6~8h,用喷壶少洒一点冷水,覆盖苇席,再喷水,使苇席湿润,令其徐徐升温,缓慢起火。
冬季控制在72~80h,使曲间品温上升至38℃,则可上霉良好。
如曲间品温超过38~40℃,应立即揭开苇席,缓缓散热;
品温下降后,为防止散潮,需再覆盖苇席,继续培养至90%以上的曲胚上霉良好。
⑥、晾霉
曲胚表皮上霉良好时,揭开苇席,开窗放潮,适时翻曲,增加曲层与曲距,以控制曲胚表面微生物的生长。
勿使菌丛过厚,令其表面干燥,使曲块固定成形,这个操作称为“晾霉”。
晾霉般需2~3天,品温降至28~32℃。
这段时间每天翻曲一次,并增加曲块层次。
“上霉”和“晾霉”是曲胚培养的重要阶段,要特别注意。
如晾霉太迟,菌丛过厚,曲皮起皱,会使曲胚内部水分不易挥发。
如过早,菌丛太少,影响曲胚内部微生物进步繁殖,曲不发松。
⑦、起潮火
在晾霉2~3天后,曲胚表面不粘手时,要关闭门窗进入潮火阶段,人房后5~6天,品温升至36~38℃,最高可达42℃,此期间每要排放2~3次潮气,将曲块上下里外互相翻伤,井将曲层逐渐加高至6~7层。
抽去苇秆,由“环墙式”排列改为“人字形”排列。
曲胚品温由生物生长仍然旺盛,菌丝由表面向内生长,水分和热量由里向外散发,通过开启门窗来调节曲胚品温,使之保持在45~46℃高温(大火)条件下7~8天,但不能超过48℃。
⑧、后火
大火期后,曲胚逐渐干燥,品温也缓慢下降,由44℃左右逐断下降到32-33℃,
直至曲块不热为止,进人后火阶段,后火期3-5天,曲心水分会继续蒸发干燥。
整个培菌阶段,翻动曲快时要注意距离远近,按照“曲热则宽,曲凉则近”的原则,灵活掌握。
⑨、养曲
后火期后,还有10%~20%曲胚的曲心部位有余水,宜用微温来蒸发,这时曲胚本身已不能发热,采用外保温,保持32℃,品温28~ 30℃,将曲心内的水分蒸发干,即可出房(从曲胚入房到出曲房,约经一个月左右)。
汾酒三种中温大曲的特点:
酿制清香型酒使用清茬、后火和红心三种中温大曲,并按比例混合使用。
这三种大曲制曲各工艺阶段完全相同,只是在品温控制上加以区别,其特点如下:
①、清茬曲
热曲最高温度为44~46℃,晾曲降温极限为28~ 30℃,属于小火大晾。
②、后火曲
由起潮火到大火阶段,最高曲温达47~48℃,在高温阶段维持5~7天,晾曲降温极限为30~32℃,属于大热中晾。
③、红心曲
在培养上采用边晾霉边关窗起潮火,无明显的晾霉阶段,开温较快,很快升到38℃,靠调节窗户大小来控制曲胚品温。
由起潮火到大火阶段,最高曲温为45-47℃,晾曲降温极限为34~38℃,属于中热小晾。
出房的清香型酒曲,按清茬、后火、红心三种分别存放,垛起,曲间距约lcm左右(贮曲期约半年)。
看了前面关于制曲的介绍,相信大家多少也知道了制曲的难度以及一些苛刻的要求,有的人会说,制曲很简单,那么真的很简单吗?一个人不断的摸索已经有了的答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不仅限制了自己,更是浪费了时间……八匠鼎松仁祝各位酿酒人早日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味……相信……闲话不多说,今天我们了解“典型酱香型大曲制作工艺”
高温制曲是酱香型酒特殊的工艺之一。
其特点:
一是制曲温度高,品温最高可达65~68℃;
二是成品曲糖化力较低,用曲量大,与酿酒原料之比1:1(如折成制曲小麦用量,则超过高粱);
三是成品曲的香气,是酱香的主要来源之一。
1、工艺流程:
2、工艺操作要点:
①、配料
制曲原料全部使用纯小麦,粉碎要求粗细各半。
拌料时加3%~5%的母曲粉,用水量为40%~42%。
②、堆曲
曲胚进房前,先用稻草铺在曲房靠墙一面,厚约二寸,可用旧草垫铺,但要求
干燥无霉烂。
排放的方式为将曲块侧立,横三块、真三块的交叉堆放。
曲块之间塞以稻草,塞草最好新旧搭配。塞
草是为了避免曲块之间相互粘连,以便于曲块通气,散热和制曲后期的干燥。
当一层曲胚排满后,要在上面铺一层草,厚约3.3cm,再排第二层,直至堆放到4~5层,这样即为一行,一般每间房可堆六行,留两行作翻曲用。
最顶一层亦应盖稻草。
③、盖草洒水
堆放完毕后,为了增加曲房湿度,减少曲块干皮现象,可在曲堆上面的稻草上洒水。
洒水量夏季比冬季要多,以水不流入曲堆为准,随后将门窗关闭或稍留气孔。
④、翻曲
曲胚进房后,由于条件适宜,微生物大量繁殖,曲胚温度逐渐上升,一般7天后,中间曲块品温可达60~62℃。
翻曲时间夏季5~6天,冬季7~9天,一般手摸最下层曲块已经发热时,即可第一次翻曲。
若翻曲过早,下层的曲块还有生麦子味,太迟则中间曲块升温过猛,大量曲块变黑。
翻曲要上下、内外层对调,将内部湿草换出,垫以干草,曲块间仍夹以干草,将湿草留作堆旁盖草;
曲块要竖直堆积,不可倾斜。
曲块经一次翻动后,上下倒换了位置。
在翻曲过程中,散发了大量的水分和热量,品温可降至50℃以下,但过1~2天后,品温又很快回升,至二次翻曲(一般进曲房14天左右)时品温又升至接近第一次翻曲时的温度。
从制曲过程中香气的形成来看,制曲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成品曲的质量。
影响制曲温度的因素很多,除了气温高低、曲室大小、通风情况、培养方式外,还与制曲水分轻重、翻曲次数有着直接关系。
如下表所示为不同制曲条件下的成品曲情况,从结果看,制曲水分过重过轻或只翻一次曲,都会给成品曲质量造成影响。
⑤、后期管理
二次翻曲后,曲块温度还能回升,但后劲已经不足,难以达到一次翻曲时的温度。
经6~7天,品温开始平稳下降,曲块逐渐干燥,在经过7~8天,可略开门窗换气。
40天后,曲温接近室温,曲块已基本干燥,水分降至15%左右(这时可将曲块出房入仓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