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的私货】中秋怀牧惠
牧惠来信。
我喜欢和上了年纪的人交朋友。首先,经过岁月的淘洗,他们已经宁静如水,再也没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有的只是一种温和醇厚的美。其次,经过人生的沉淀,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或者是阅历,或者是学识,总能给我不少有益的启迪。
和长者交往,是快乐的。惟一的遗憾,就是他们通常比我先行一步抵达人生的终点,一次又一次,留给我长时间的怀念。牧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大概从2000年开始,有七八年时间,我负责《贵港日报》副刊的编辑工作,期间,向全国杂文界广发邀请,寻求支持。师友们都很热心,纷纷发来文稿。牧惠、舒展、、徐怀谦、王乾荣、潘多拉、金陵客苏中杰、魏剑美、吴钩、黄波、陈鲁民、郭松民、刘兴雨、向继东、阮直、阿敏……一时风云际会,好不热闹。前些天,曾任《杂文月刊》执行主编的吴营洲先生,还在一篇文章中提起《贵港日报》副刊的这一段“黄金时期”,让我的思绪,再次回到从前,回到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那时电脑还没有今天这么普及,很多师友的文章都是用信件寄过来的。信封里除了文稿,通常还有一封手写的书信,或长或短,或谈论见闻,或评点时事,再或者,纯粹就是几句简单的问候——无论如何,总之是见字如晤,备感温暖。可惜那时并没有保存书信的意识,很多信件看过就算了,如果保留至今,恐怕也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史资料。
牧惠先生祖籍广东,出生于广西贺县(今贺州),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放弃学业,加入队伍打游击,曾任游击队交通站长、武工队员,20世纪80年代末从《红旗》杂志(今《求是》杂志)文教室主任、编审的职务上离休。由于和广西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他常常向我赐稿,并在信中多次给我指导和勉励。其中一封,是谈文史随笔的创作的:
“写这类笔记随感,要点是多读野史,勤作笔记卡片,有针对性地以史抒情,讲得透底一点,即是以古鉴今。尊作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希望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牧惠来信,字迹空白处因涉及隐私,已作技术处理。
另一封,是对我的勉励:
“你才27岁,来日方长,我27岁左右,根本没时间读'杂书’……只要持之以恒,肯定会有收获。”
牧惠来信,字迹空白处因涉及隐私,已作技术处理。
这两封信,写得非常朴实,但对我的写作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广泛阅读,勤作笔记,积累素材;一往直前,持之以恒,不言放弃——这两条经验,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来说,的确是金玉良言,不二法门。非但写作,其他职业我想也是如此,多读书、有恒心,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朴实无比,而又颠扑不破。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会告诉你很多华丽的言语,实际上却空空如也;也有的人会告诉你一些不经雕饰的道理,寥寥数语,却是肺腑之言,至真至诚,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闪耀出真理的光芒。牧惠先生无疑属于后者,因此,我怀念他——尤其是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
2018年中秋,于贵港求知斋
牧惠签名。
牧惠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