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互理解,为什么那么难”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做过或者接触过心理咨询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一次咨询一般只持续一个小时,而在这个过程中占主导权的并不是咨询师,而是来访者。不过,也并不是说咨询师在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他只是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看法,从而协助来访者认识到一些东西。

当然,这只是一般过程。

记得之前遇到过一位朋友,在整个一个小时的接触里,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一边表述着“自己多么用心,可女朋友就是理解不了自己”这样的意思,一边感慨着“互相理解为什么这么难”。

整个过程,我并没有太多的打扰,只是偶尔用“嗯”、“我在听”、“确实”等证明自己还存在。

这个时候是难得的、属于他自己的宣泄自己内心情绪的时间,作为我来说,不能因为“想要展现自己的专业性”、“控制不了自己的表达欲”等原因,而自私的去打断这个利于他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经历其实并不在少数,但之所以想起他,是因为一段时间之后他给我发的信息。

“老师,我突然间想明白了。之前是我太傻了,一直想得到她的理解,甚至不惜低三下四,不断打破自己的底线。以后我不会再这样做了,她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那我也不伺候了。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能活。”

“始终没有得到理解,已经让他身心俱疲,现在的他已经不奢望得到理解”,这是我从这句话里看到的。

可能这会带给人一种“他已经决心放弃追求被人理解”这样的感受,但其实他现在的放弃,反而再次强调了他对理解的看重,因为当下他只是放弃了那个不怎么理解自己的人。

在心理学中存在一个叫“心理可见性”的词汇,它描述状况是:我们很希望能够被人“看到”。

这里的看到其实就是“看到内心真实的样子”、“理解我们的想法”、“认同”等含义。

而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词。

人生的前半段我们一直在从无到有的认识世界与模仿他人,这时候我们拥有的其实都是他人的东西;慢慢地成长到一定程度了,真实的自我才开始发芽。但我们的模仿与学习已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可以在社会中生存的我”,所以真实的自我往往躲在“社会我”这张面具的背后。

就像,我们虽然附和着领导,但却不知道多少次想要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讲出来一样,真实的自我也希望能够被表现出来、能够沐浴在阳光之下。

所以,在尚不能“坦然做自己”的时候,那个躲藏在面具后的、略显敏感,却又掩饰不住内心悸动的真实自我,至少希望能够被“看到”、至少希望能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

这份诉求会扎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即便是在最最灰暗的绝望中,它也能散发出虽然微弱,却顽强有力的光。

当然了,它虽然带给我们“想要获得理解”的动力和实践,却也带来了“难以获得理解”的尴尬状况。

毕竟你看,“小时候直接把别人的拿来构建起自己的世界,然后才诞生真实自我”的这个成长过程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由此,我们也都把真实自我藏了起来、都在以“塑造出的社会我”示人,那这时候互相理解的难度,就非常高了。

而其实增加难度的,还不只是这一点。

当我们活在自己构建出来的世界中时,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它跟我们之间并没有异常紧密的联系,就好像几块破木板搭起来的棚子一样,风雨稍微激烈点就随时有可能倒塌。

虽然它确实简陋、确实一碰就碎、确实是个基于“我们见到什么便直接拿来用”而拼凑起来的奇奇怪怪的东西,但却是我们仅有的、仅有的能为我们遮风挡雨、能让我们安心睡觉的地方。那你说我们会不会努力地保护这个家园呢?

而就像刚刚说的,这个我们当下仅有的家园,不仅是拼凑的,还十分的敏感。

那么,在遇到外界不同的意见、不如我们期待的反馈等任何引发我们“不适”、任何与我们的习惯不同的东西时,我们都会因为“它们对自己家园构成了威胁(承认它们,就等于在否定自己)”,而奋起反抗。

所以你总能看到,两个人仅仅因为一言不合就可能大打出手、即便明明自己不对,也要固执地认为自己对、在争论中,我们总竭尽全力地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我们总想让他人和我们保持一样的观念,甚至于不自觉的去同化对方、我们总是期待遇到和自己类似,或者在某些方面一致的人。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保护我们那风一吹就散的小世界。

而这样的努力,是不是就让相互理解变得更加难了呢?

但就像刚说的一样,无论这个我们前期东拼西凑的世界有多脆弱、多糟糕,只要我们生活在其中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这时候,因为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对错,所以,“拿来用的对错”就对我们有非常强的束缚力;同时因为,曾经的经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又造成了“除了我经历的那些,其他可能性都不存在、都不对”的假象,而这又使得我们更加确信那些“拿来用的对错”是唯一正确的。

而这里其实涉及了很有趣的一点。那就是,我们确信的对错与和其相反的对错,其实都对,也都错。

就像你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坚持到最后,从而成功”的例子,也能发现“不再坚持,有所调整,然后收获成功”的例子。

世界本就是多样化的,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可能性。所以那些看似矛盾的对错,其实在不同条件下也都有各自的正确性,也都会因为条件的变更而变得“没有道理”。

所以,这时候每个人都是对的,只是,这里的“对”又互相矛盾。

那在这种情况下,是否相互理解就更难达成了呢?

我承认,上面这些内容可能会让一些朋友不再执着于“被人理解”,但请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这种转变当作是负面的。

因为当我们不再外求,而是脚踏实地地提高自己的时候,被人理解和理解他人才能够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更何况,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肯定得看到背后的原因,不是吗?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