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2020)综述

作 者

巩晓亮: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胡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5G时代的来临加速了智媒化的进程,场景融合与关系网络正在重塑媒介的传播样态。移动短视频、网络直播的跨界融合逐渐成为传播新常态,也为主持传播的价值探索赋予了广阔的实践空间。面对日益多元的信息需求,需要及时审视、思辨与厘清技术冲击与文化变迁中的主持传播。因此,对于主持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应从本源“再出发”,立足智媒时代新变革,拓展理论研究新视野。
在此背景下,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于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以“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为主题,围绕“主持传播史论研究的范式创新”“主持传播与粉丝迷群文化”“主持传播中的视觉修辞与媒介批评”“媒介技术变革与口语传播演变”“公共话语中的身份、表达与权力”“草根文化场景下的主持传播”“智能技术迭代与主持传播创新”“跨领域口语传播运用”等议题,以主旨演讲与分论坛的形式,聚集国内主持和口语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搭建融通学界与业界的交流平台,针对当前中国的“问题意识”,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主持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本次论坛吸引了超过来自100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戏剧与影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100多人,相聚上海,聚焦学术,共同参与主持传播研究。
▲ 论坛合影

技术加持:媒介生态中主持传播的别样展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所提出的媒介进化“三论”(补偿性媒介理论、人性化发展理论、软媒介理论)揭示了技术发展洪流中媒介的转变升级,以及媒介生态环境中传播活动的全新样态。他认为,传统广播是对于纸媒的补偿,电视是对于广播的补偿,网络则是对于纸媒、广播、电视的综合性补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滚滚向前,智媒时代来临。5G、互联网 、4K、5K、VR、AR的产生再次革新了传播活动展开的方式、渠道、效果,各大“旧”媒介得到了全新的补偿。5G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率、VR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沉浸式的传播、5K高清成像技术优化了视听传播的效果……对于主持传播而言,无论是AI新闻主播的出现,还是人工智能主持人的诞生都在“打造媒介奇观”“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业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样颠覆了以往受众的“被动地位”,深陷“子弹论”峡谷中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的”用户,因自媒体的加持,牢牢把握主动权,这同样诠释了莱文森“人性化发展理论”的本质内核。然而,在智媒体与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在技术的辅助作用下,主持传播研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在发展中把握机遇,在进步中迎接挑战。
(一)自媒:直播与短视频的风靡云涌
主持传播在新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与变化,是本次论坛致力于探索的主要议题之一。2020年5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拟新增“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从国家层面为网络主播正名,以更好地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直播”成为主持传播中的一大分支。技术在带来红利的同时,以“直播”为代表的自媒体是否会对主流媒体产生冲击?当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碰撞,两者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后真相时代,面对反转新闻、“塔西佗陷阱”的频发、草根化的发展趋势,主持传播应该如何守正创新?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中国的声音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社会生态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重组。智能时代新传教育面对的是虚拟主播、移动短视频、网红直播等新型业态。多元化、平民化和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公共传播的主持艺术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紧要问题。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万鹏与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的主持人王焜聚焦网络主播类别中典型性与代表性突出的秀场主播群体。他们认为,普通人通过秀场直播从无人知晓的小人物走上为世人所关注的舞台,完成从社交边缘到世俗中心的转向。商业属性决定了秀场主播、平台和观众是相互关联、无法分割的关系整体。此外,他们指出了网络主播与传统主播的区别。第一,草根化、更接地气;第二,与传统媒体的主播相比,秀场主播的表演职能被放大,秀场主播即节目核心,直播节目的一切围绕主播而存在,主播的风格直接决定节目的表现形态,而节目展现的内容则是主播个人的表演结果;第三,具有强烈的商业属性。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叶珲与学生邱晨以“康辉Vlog”为例,指出遵循社交媒体平台“个体化”的基本特征,Vlog中的康辉形象是技术对身体进行复杂“多元复制”的产物。对于实现“国家在场”的目的而言,康辉实际上以“具身在场”的方式完成了自身的“中介化”的过程,并将观众更加真实地拉进了Vlog“国家在场”的场景营造中。从康辉Vlog传播的案例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融合转型,并不仅仅是求生之举,同时也为传统媒体角色提供了突破原有功能定位的机遇;而在个体化的互联网社会,主流媒体如何继续代表主流意识形态也孕育着新的可能。在自媒体崛地而起的时代,社会与媒体需要放慢脚步,“谨言慎行”。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孙萌萌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王海燕针对短视频主持传播的创作局限(片面注重时效性、内容同质化严重、信息把关人角色缺失等),提出必须在“信息流”进行内容深耕、做好把关;在“影响流”培养权威意见领袖、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借助PGC专业生产模式,确保传播主体的信息准确与身份真实,并不断提升专业媒介素养。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教授金重建认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党、政府和人民是利益共同体,喉舌意识是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不止是新闻报道,其它各类各种拥有相应粉丝群的网络播音与主持艺术创作主体,都应从更高层面、更宽阔的视角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将树立喉舌意识作为网络空间播音与主持艺术话语权掌控的第一要素,并只有将之投射、致力、融化于形象重塑和表达创新之中才能落到实处。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刘婷基于身份理论,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探究了媒介技术影响下主持人身份的发展、网络直播趋势下主持人身份的异化与重构问题。对此,她指出,“主播”身份的误读、个体身份的曲解、群体身份分离、职业身份弱化、社会身份被忽视是网络直播趋势下主持人身份异化的主要表征。网络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身份要从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社会认同方面来重构,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实现价值引领和社会互动,建构和谐的舆论环境和文化生态。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媛坦言,要增强主持人在数字化融合传播中的媒介功能和不可替代性,促进行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对主持从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进行再构建。她结合实践考察,指出适当运用反差策略、延展策略、整合策略和披露策略,可使节目主持人具有高度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媒介角色得以树立,有利于主持传播在数字时代发挥更大价值。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教授曾志华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持传播原有的话语权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在重塑。因此,在新的传播生态中,我们要做到互惠共生、联合协作,不断控制和优化自己所处的传播生态位,以此占据更好的优势。
(二)智媒:科技折射出的人格与人文
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转型的步伐奔逸绝尘。无论是早期的虚拟主播安娜诺娃、言东方,还是近些年推出的AI新闻主播新小浩、果果,服从特殊指令、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它们为受众构筑了智能化传播的全新世界。移动互联网、虚拟主播、网络直播等技术化产物的兴起昭示着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融合边界不断拓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贵武认为,媒介技术发展在不断拓展人与人交流的物理时空,从而真正实现人类传播向“面对面”的回归。在当今技术发展的全媒体背景之下,“我们的主持传播应该说是迎来了最好的一个时代。”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康基于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对虚拟主播作出界定。他认为,虚拟主播是在广播、电视、网络节目中,基于大数据等技术,以虚拟形象出现,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掌控节目进程,面对多元化的受众群,平等地进行传播的虚拟人物。作为主持传播的传播主体之一,虚拟主播需要具备人格化特质。此外,根据当前虚拟主播的发展现状,胡康以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与菲利普·科特勒产品设计方法为理论与方法逻辑,在打造虚拟主播方面,创新性提出了11种可借鉴的原型。在研究AI合成主播的传播效果方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嘉玉运用理论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挖掘等方法,指出国内受众对虚拟主播持有比较开放积极的态度,认知传播度较广。但是,不同年龄段、学历和职业的受众对AI合成主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表现具有差异性。针对AI合成主播对主持传播的挑战,她进一步提出“人机共赢”的互补战略,提倡在双方的协作中将“AI合成主播”塑造为媒体人的得力助手、干将,提高媒体行业的工作效率,以期为主持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
智能技术的赋权促使了主持传播的升级。然而,技术的加持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其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以“虚拟主播”为代表的新奇传播形式不断解构“人际传播”的优势,主持传播“人际性”“人格化”的本质内核被逐渐埋没。因此,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优化的同时,主持传播需要回归“人”本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提出,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并不是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简单叠加,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关注技术变革的同时,与会专家也呼吁主持传播人才要具备人文温度。正如苏格拉底(Socrates)所言,“交流必须发生在灵魂与灵魂之间,交流双方必须同时亲身在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提到,对技术的考察必须和人的存在、与整体人类的命运感联系在一起。口语传播人才不仅需要讲好故事的能力,更需要心系家国的人文情怀。教育部戏剧与影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人工的播报之所以不能被机器和大数据替代,就在于其所具有的情感温度和人性光彩。新媒体环境下,应对智能化的挑战,主持人更应具有思辨能力、艺术素养和人文关怀。在智能化浪潮的卷席之下,主持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是否会被AI新闻主播、人工智能主持人所替代”的问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技术如同一面镜子,其在展现自身“智能”的同时折射出“人”的“智慧”“人格”“人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乔秀宏从受众本位的角度出发,指出,作为主持传播活动的关键一环,传播客体(受众)对主持人职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口语表达、主持风格、形象造型、语音发声和文化素质五个方面。整体而言,这与学界长期关注的“人格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并无二致,再次凸显出主持传播中“人”的重要性。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姜燕和硕士研究生余超以“撕裂音”为聚焦点,研究“撕裂音”在主持传播中的实践与运用。他们指出,主持传播内容的制造是“人”的本质力量显现,作为内容制造的主体,“人”自身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优劣。而“撕裂音”的运用便能够优化传播效果,并展现出“人”的主体价值。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宋存杰提出,智能时代有声语言中文化价值导向的坚守,应该是智能环境下主持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有声语言传播者应该坚守有声语言传播中的“真”“善”“美”,用“真言”“善言”“美言”去感染受众,启发受众,把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价值导向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构建智能环境下有声语言的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主旨演讲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贵武引用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话,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最大的益处在于,各种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定义人性。”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同样折射出人类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即“人格化”“人际性”“人文性”等“人”才具备的特质。
▲ 分论坛宣讲

省思后行:主持传播的“追根溯源”与“正本清源”

身处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只有放慢脚步,审时度势,才能产生“顿悟”,发现“机遇”。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主持传播也时刻在发生变化。无论是融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还是智媒体、全媒体,技术如同有力的甘泉,冲垮了困境的堤坝,为主持传播送来了源源不断的机遇。然而,在“变”的同时,主持传播同样需要“不变”,在“创新”的同时,主持传播同样需要“坚守”。回归历史,反观经典,以史为镜将稳固主持传播的发展根基。积极思索,相时而动,不断实践将拓展主持传播的发展前景。
(一)以史为镜:主持传播的历史回观与学理创新
尽管主持传播强调“实践性”,但是经验总结、学术创作、理论体系的“回观”与“创新”同样不可或缺。对于主持传播而言,历史的“回观”“反刍”能够发挥“巩固”“启示”的作用。学理的“创新”“跟掘”能够灌输新鲜血液,促进主持传播不断发展。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赵娜对新闻节目主持人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科学计量的可视化方法,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直观展现。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及硕博论文收录的1999年—2019年有关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为数据来源,赵娜采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研究作者共现、机构共现、文献时空分布等进行绘制分析,力图呈现出我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研究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及研究趋势,同时发现我国当今新闻节目主持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潜在可拓展的研究空间,为今后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高祥荣基于“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提出“吴郁主持课程”的概念,并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域进行探讨,一方面对吴郁的实践经历、科研经历、教学经历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吴郁探索构建的主持课程体系进行阐述。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林玉佳认为,口语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会有较大发展空间。他指出,新媒体的发展必将带动口语传播的繁荣,口语传播学的再构建可以为新媒体中的各种传播问题,提供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也为大陆地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调整学科建设方向、突破发展瓶颈奠定理论基础。上海市杨浦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主播郭心华认为,在广播国营化、国语化、保守化、政治化转型的过程中,沪语播音员们经历了改造、转岗和收编。郭心华从技术和人两方面的延续性,描述了共和国最初十余年间的沪语广播。突破了视觉性的思维框架,以媒介史为基础的声音景观研究揭示了历史延续的技术逻辑;突破了革命史的书写框架,以人物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则着重于历史延续的人文逻辑。
(二)相时而动:主持传播的学科规划与教育培养
全新的媒介环境对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科研开辟出新的空间。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培育更好服务国家传播需求的全媒型人才,成为主持传播教育的新课题。中国有声阅读委员会会长、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指出,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迫在眉睫。在主旨演讲中,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MFA硕士点点长巩晓亮认为,当前的主持传播人才培养遇到了师资缺乏、课程体系单薄,教学方法落后等发展困境。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接触新的东西来补充学科,重构学科的形态。主持传播人才培养和教育,应当回应时代的需求,完善学科体系,提高内涵建设,从培养目标(从岗位本位向功能本位转向)、教学内容(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素质转向)以及教学方法(从课堂主体向实践牵引转向)方面进行转型。海口经济学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副教授金霞和助教崔洋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为例,探讨了院校科班主持人的培养路径。他们指出应该按照三步走,即课堂培养(基本会做节目)、媒体培养(适应媒介技术)、自觉培养(完成文化超越)。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季峰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出发,分析了新时代主持人培养的落脚点,如深耕“四力”,培养“四力型”传媒人;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话语权等。
▲ 开幕式嘉宾主题演讲

目别汇分:主持传播魅力的“异域”彰显

高贵武教授在《主持传播概论》一书中指出,主持传播是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方式。其在进行的过程中展现了传播主体的人格化与人际性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活动的单调乏味、刻板僵硬。主持传播主体之所以能够彰显自身的“生命力”“活力”“温度”,是因为情感、思维、副语言等内容的表现。而这些内容的传递又主要以“语言”进行展开。正如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言,“人类正因为言说而得以为人。”无论是在主持传播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口语”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阐释思想、发布号令等方面扮演着必不可缺的角色。可以说,在当下形形色色的社会中,主持传播的外延得到了极大拓展。
(一)见微知著:透过现象以摸清本质
主持传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既与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有关,也与社会学、艺术学、心理学等挂钩。因此,以有声语言与副语言为传播介质的主持传播并不局限于媒体行业,法律、教育、企业、管理等行业都与主持传播有着密切联系。主持传播的遍地开花预示着其生命力、发展力、创新力之雄厚。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书颉介绍了律师行业口语传播的运用情况,指出了当前的行业问题,即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层面,没有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渠道。此外,她认为,在法庭中进行表达呈词时需要一些即兴口语的表达技巧,比如简洁凝练、注意言辞、情绪把控、与客户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等。Art plus艺术加教育中心负责人林晴介绍了艺术机构的现状,包括将“业余化”的爱好学习逐步发展成为“小学制”的教育模式转变;作为兼职教师的高校学生流动性强,导致招生问题;机构的规范性不强等。此外,林晴指出,语言艺术培训机构教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吐字发音、待人接物的情商、有逻辑的口语表达。上海电气环保集团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品牌高级经理白玲以自身录制企业新闻、接待会议嘉宾等方面为例,从对内、对外宣传两个角度对口语传播在企业宣传工作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口语传播在企业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性。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郭佳林关注“专业院校口语传播教学现状”,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口语传播的专业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状;口语传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并且,指出了大陆口语传播与台湾口语传播教学的偏重的不同,即前者注重口语传播的仪式感建构,后者偏重思想性的展露。此外,郭佳林认为,当前主持传播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不足、岗位需求高、泛主持化与去主持化。
(二)先谋后动:方法技巧与实践操演
信息传播效果的提升需要传播主体具备良好的传播技巧。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因此,对于主持传播而言,“学思并重”、以“实战”的方式进行“培育”至关重要。拥有人文温度,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口语传播人的使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毓强认为,口语传播作为媒介的一种手段,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力机制。我们需要思考自己在其中承担什么职能,贡献怎样的公共价值。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孟繁东放眼“青年教师口语传播的运用情况”,以个人经历为例,从“生理——物理——生理”的编码与解码模式出发,探讨了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口语传播来体现个人的分寸感、责任感,建构自身的公信力与可信度。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卢红霞以“社区文化口语传播”为聚焦点,以自身的三项获奖成果生动阐释了在“领导发言”“工作汇报”等方面如何才能够打破以往“刻板严肃”“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她指出,沉浸式传播的实现需要将凌乱的信息进行凝练总结;将抽象的信息内容具象化,使其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重音、停顿、节奏等技巧的运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戏剧影视指导教师孙莜佳从“青少儿思维演说训练的创新研究”角度出发,指出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离不开思维逻辑的训练。其中,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培养青少年、儿童口语表达能力是市场中常见的做法。更有甚者,事先准备好稿件,以让学生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敷衍了事。孙莜佳认为,这种模式会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让青少年、儿童丧失口语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即“即兴表达”的能力。因此,她认为,“学会提问”“主动思考”是打破困境的两条路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吴笑聚焦“素质教育中口语传播的实际运用”,指出口语传播能够彰显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如文学素质、个人修养、审美追求、实践经历等。而口语传播的效果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即第一,作为人的第二张脸,好的声音很重要。第二,良好的普通话水平不可或缺。第三,表达要富有交流性与技巧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金烨以公共传播为纲领,以修辞学中的重要批评方法新亚里士多德批评为核心理论,以探究少儿演讲实践中的艺术性内在技巧为研究目的,运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第一档“个人分享 互动”结合的少儿演讲类节目《少年听你说》中的少儿演讲范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望为少儿演讲提出经验借鉴。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赵丹丹认为,对于儿童教育而言,培养孩子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赵丹丹指出,有声读物能够培养幼儿不同的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储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审美能力、语言创造能力、语言表现能力。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在开幕式上所言,“本着对前沿问题、复杂问题的高度敏感,业界与学界需要搭建起交流平台,来审视、思辨与厘清新媒介技术对主持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凭借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共同搭建了学术分享的舞台。本次论坛围绕主题“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主持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意图剖析新媒介环境下易变复杂的表象,重新定位人在主持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寻找重新构造学科和行业的新思路和新力量。

END

编辑丨路景怡

责编丨薛   翔

审核 | 杜彬彬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
(0)

相关推荐

  • 专家学者共话“中国播音主持(口语传播)的现状与未来”

    2021年10月31日 15:56 来源:戏剧影视教指委 2021年10月24日晚上7点,"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四季第八讲,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 ...

  • 这里有一些你必须要记的名词解释。

    - 点赞这条推送 九月一定要顺顺利利啊 - 昨天花总给大家做了暑期复习进度调查

  • 找到你的媒介价值

    说来惭愧,这是一篇早该发出的推文.差不多大半个月前发了"上篇",相应的"下篇"苦于一直没整理好头绪,索性就搁置在了一旁,直到现在. 今天依旧还是以白岩松在两会的 ...

  • 张多:当代中国神话的大众化重构

    --基于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转化的分析 以往的中国神话研究,主要有两种观察神话的视角.一是将神话视为遥远上古时期的原始叙事,并以溯源考据方法来研究.二是挖掘当代民间生活中仍在传衍的神话,将其描述为古老 ...

  • 独家!20个押题考点汇总,精选自2021年度上百篇论文!

    本文由「押题冲刺班」赞助推送 来冲刺班,热点专题.答题金句全都有! 距离上战场还有70多天,近一年的复习成果即将见分晓啦.最近后台收到了很多崽崽们的留言,复习问题基本上集中于: 参考书太多背不完,热点 ...

  • 华南师范大学新传考研最全攻略 | 院校点兵

    啦啦啦~在小伙伴们急切的催促下木铎的[院校点兵]栏目上线啦~ 以后会每天为大家献上一所院校分析,从历年分数.报录比到真题分析,助你了解目标院校全方位复习和择校攻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新传考研攻略是[华 ...

  • 清华大学发布《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附下载)

    9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办的"第35期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活动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 ...

  • 地表最强 | 2018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各大高校最新真题(含学硕/专硕)

    [2018人民大学MJC真题(334)] 一.榆林产妇材料 1.600字消息加标题 2.从社会矛盾和政府政策角度写出评论前两段加标题,并列出分论点 3.1分钟动画新闻的视觉要素以及策划 4.作为电视台 ...

  • 常考!请把这五个拓展知识点补充进新闻理论笔记!

    哎呀,今晚木铎团队组织的全网第一次新闻学线上全真模拟测试就要开战了!还不知道的赶快戳这个链接看一下:免费模拟!木铎考研邀您参加2020新闻学全真模拟测试!(放心,免费的!) 小铎倒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美 ...

  • 每日考点|5G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今年又出新花样

    [公 告] 火爆全网的木铎<每日考点>专栏又双叒叕上线啦! 围绕10年真题高频词汇,从核心概念梳理.历年真题梳理以及相关论文推荐三个维度出发,每个考点新增加[考察偏向解析],针对真题,全方 ...

  • 互联网时代,广播新闻还有戏吗?

    今年也是广东广播新闻(台)三十年,严谨的李东台长对当下广播新闻进行了认真的点评让我学到不少,他的批评让我想起白岩松那句话"一级甲等流畅的废话".广州大学田秋生院长对广播新闻评论&l ...

  • 答题不够字?这些案例帮你120+!

    天气开始变凉了,不知不觉都已经入秋啦!小伙伴们复习的怎么样了呢?已经10月份了,这一阶段大家应该都开始练习真题了,可是大多数同学可能会感觉到答题无从下手,只会死抠书上的内容,翻来覆去都是书上的理论,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