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品牌“鸣春社”重振雄风

民国时期,南京下关兴建了一批现代剧场,辛亥革命后,下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巡回演出北平,上海之间的戏班多在此停留作短期演出,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党政权定都南京,戏曲活动兴盛起来,秦淮河畔以演出京剧为主的戏茶厅为数众多,民国十九年(1930),南京娱乐场所116家,其中戏曲7家,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初期,南京陆续成立了秦家班(鸿春社),赵家班(鸣春社),孙家班等三个京剧科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先后成立了20多个票房,这批老京剧人及其子弟,在艺术的困顿年代中守护微弱之光,对南京乃至江苏京剧界如今的繁盛,功不可没。

^《春闺梦》

30年代的南京大戏院

时光荏苒,近80年过去了,戏曲界迎来了又一轮盛世,为了纪念“鸣春社”,传承与发扬京剧艺术,在浦口区文化局的关怀下,一批退休的老艺术家和新生代京剧演员汇聚到一起,重新成立“南京鸣春社京剧团”,并于2018年1月6日正式揭牌,这也标志着南京首家民营京剧团的诞生。

鸣春社揭牌剪彩仪式

他们致力不遗余力地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精湛技艺,努力将百年招牌重新擦亮,挖掘复排了《二进宫》,《追韩信》,《逍遥津》,《打龙袍》等经典名段,彰显了专业实力。

百年老团“鸣春社”的复兴,不仅是京剧艺术的幸事,也是文化惠民的又一优质载体。

未来,我们还通过各类演出和活动,广泛服务社会,送京剧进社区,农村和大中院校,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京剧人才。

弦歌不缀,薪火流传,艺术的传承,从不仅仅是技艺的授受教习,更是精神的坚守与感召。

鸣春社:

1938年李万春在其父支持下,在北京大吉巷8、9号两四合院内创办科班,取鸣举、万春之号各一字定名'鸣春社',该科班原计划招收'鸣'、'春'、'佳'、'乐'四科,实际只办了鸣、春两班。1948年报散,先后培养'鸣'、'春'两科学生三百余人。

教职工

时青山:教师

李洪春:教师

迟景荣:教师

陈喜光:教师

鸣字科

于鸣奎

关鸣林

刘鸣平(现名'刘文荣',新疆京剧团)

刘鸣宝

刘鸣恭

刘鸣才

刘鸣昆

吴鸣申

周鸣岐

夏鸣喜

常鸣晋

常鸣莲

张鸣宇

张鸣禄

张鸣福

徐鸣策

朱鸣秀

李鸣俊

李鸣升

李鸣杰

李鸣鹤

杨鸣孝

杨鸣庆

洪鸣珠

焦鸣荣

王鸣仲

王鸣咏

胡鸣忠

萧鸣董

葛鸣维

董鸣寿

蔡鸣棻

赵鸣复

赵鸣深

郝鸣振

郝鸣超

钱鸣业

陈鸣彤

马鸣喆

何鸣菊

春字科

吴春奎

张春孝

张春德

张春林

谷春章

康春来

黄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