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揉这些穴位,补益心肝肾,减轻近视困扰

现在近视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前班的小朋友都戴上了眼镜。不同于西医学中对近视原理的解读,中医学对于近视的成因有着更加详细的证型分类,治疗方法也更丰富多样。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下,医经学派推拿是如何分型治疗近视的。

近视是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特征的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有近觑之称,俗名觑觑眼。古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一般近视力良好,视远处目标则模糊不清。高度近视者,眼珠较为突出,远视力显著减退,为了视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视目标,且常眯目视物;且容易并发云雾移睛,甚至引起视衣脱离,以致严重损害视力。本病常由青少年学习、工作时不善使用目力,劳瞻竭视;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本病病机多系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或为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华不能远及。

1.心阳不足

临床症状: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面色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处方:目廓按摩方、益心视明按摩方。

方解

(1)目廓按摩方

《灵枢·寒热病》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瞑目。”睛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跷与阴跷脉的交会,具通达阳气、和营卫、通经络之功;攒竹亦足太阳经之腧穴,具通阳气、敷布津液之功;承泣,足阳明胃经与阳跷、任脉交会穴,四白亦足阳明胃经之腧穴,位居眶下孔之凹陷处,亦具调补气血、通达阳气之功;丝竹空乃手少阳三焦经之腧穴,位居眉梢凹陷处,瞳子髎为足少阳胆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交会穴,位于目外眦旁,阳白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位居眉上1寸处。三穴具调达少阳枢机之功,俾太阳、阳明二经开阖有司,则目之开闭有序。于是诸穴相伍,以调枢机、司开阖、扶阳气之功,而无“阴气盛”之候;则目之开阖有司,而无眼睑下垂之候。

(2)益心视明按摩方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本穴,具激发心包经脉气运行之功;伍其标穴天池,承足少阳脉气,又为手厥阴、足少阳经的交会穴。故二穴相伍,名“手厥阴标本摩方”,有调达枢机、宣发宗气而益心阳之治。心俞乃手少阴经之背俞穴,为心脉之血气灌注之处,故有益心血、通心阳之功;伍之内关,有养血通络、宁心安神之治。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具宁心安神之功,又为手少阴心经之本穴,伍其标穴心俞,名“手厥阴标本摩方”,适用于“脉微细,但欲寐”之心阳不足证。

《灵枢·寒热病》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难经·二十九难》云:“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且为阴跷脉所生,具益肾阴、补肾阳之功。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且为阳跷脉所生,具通达阳气、敷布津液之功。对二穴施以按摩术,则卫气得行,目之开阖有施。睛明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结穴与标穴,又为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之会,故为五脏六腑精华所集之处,而有填精明目之功,为远视、近视、弱视之要穴。对诸穴施以按摩术,名“益心视明按摩方”,乃为视力不足之治方。

2.肝肾两虚

临床症状: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症状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远视。目窍失养,则黑花渐生。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等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处方:目廓按摩方、养血益睛按摩方。

方解

(1)目廓按摩方(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髎、阳白、四白、承泣)

详见上文。

(2)养血益睛按摩方

募穴、俞穴,是脏腑脉气汇聚之处。若脏腑发生病变,对其募、俞穴施术,具通达经络、安和脏腑之功。今因肝肾亏虚而致近视、远视、弱视,故有期门、肝俞之施,名“肝经募俞方”。京门伍肾俞,名“肾经募俞方”。二方四穴,共成滋补肝肾、益精养血之治。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之腧穴,故具安和五脏、益气养血之功。关元又为“三结交”之穴,为任脉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故又有健脾胃、生气血之功。于是一穴关元,具培补先、后天之本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本穴,又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故三阴交伍关元,以助其培补先、后天之本之效。照海、申脉之施,俾跷脉健、卫气畅行,则睛明开阖有司。睛明为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之交会穴,汇诸经之脉气,而将精气灌注于睛,故名,为一切目疾必用之穴。今对诸穴施以按摩术,名“养血益睛按摩方”,适用于肝肾两虚之目疾,尤适用于近视、远视、弱视患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