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序跋】曾令琪/替风俗留记 为时代留痕——序吴贤碧、肖隆富长篇小说《雎水风云》

西南作家·序跋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1、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2、作者投稿时,请同时发来以下授权书:

  该作品是我的原创首发,我授权《西南作家》杂志旗下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并标原创。有诸如一稿多投、抄袭等问题,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

  3、关于稿酬

  按照常规,本微刊所发文章,暂无稿酬。若有读者打赏,则在系统到位后,赏金如数转给作者

  

附——

  《西南作家》杂志纸刊邮箱:

  xinanzuojiazazhi@qq.com

  《新蕾》杂志纸刊邮箱:

  2903469047@qq.com

替风俗留记 为时代留痕

——序吴贤碧、肖隆富长篇小说

《雎水风云》

文/曾令琪(四川)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那些风俗和特色,有可能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如何用文学、艺术来描绘一方之风土人情,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化,是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而,读到吴贤碧、肖隆富的长篇小说《雎水风云》的时候,我很是为之惊喜。
这是一部以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川西平原东北边缘的四川绵阳安县雎水关(现绵阳安州区雎水镇)为地域背景的长篇传奇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小人物”的荣枯与浮沉,生动地再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再现了一段“小地方”的“大风云”,留给读者诸多的思考。
概括起来,这部作品在以下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地域特色,风俗如画
在我看来,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其浓郁的地域特色。
四川自古以来号称“天府之国”,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地灵人杰。唐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就高度称赞:“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但历史不仅仅是“大人物”的历史,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的一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雎水风云》不为“大人物”立传,而是为“小人物”作记,这样,能更好的诠释社会现象,表达作者爱憎,传递创作倾向。
这部作品,以较为宏大的场景、较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川西平原东北边缘偏僻的安县雎水关一带的生活。袍哥,土匪,山民,市民,革命者,在作品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尽其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充分表演。
作品中,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对袍哥的生活、百姓的婚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上世纪的四川村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袍哥”。客观地说,袍哥这个既神秘又普遍的社会组织、社会现象,对四川的近代史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也有其丑陋、落后的一面。可以说,袍哥就是一个大染缸,用“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宋史·萧燧传》)这八个字来概括,毫不为过。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袍哥组织的正反两面,都有过真实的描写。如袍哥的开攒堂、开香堂,袍哥密如蛛网的组织,袍哥的义字当先、不计个人得失,等等。
除此,这部作品还多次写到“吃”的场景。这里随举一例:
进入店堂,桌上杯盘已摆好。第一道菜,四个冷盘菜,是川西民间特色的下酒菜:红酥,蛋红酥花生,蛋酥黑桃仁,怪味豆干。黑白瓜子各一盘。客人们入席后,接着第二道菜端上来了:姜汁顺风,红油肚丁,油醋利子,麻辣凉心。吃了不到一半,帮厨招待前来拆走冷盘,开始上热菜:玉兰白油肉片加黑木耳,黑白分明,味带咸鲜还真有点螃蟹味道。京酱肉丝色泽红中带酱色,光彩夺目,葱白丝细如发丝。将军身穿大红袍肉炒得又嫩又脆,酸中带甜,甜中带酸还有点宫保鸡丁味。……第四道菜是鱼香肉丝菜,还未盛上来就香飘四溢了。此道烧菜是帮厨将红烧细甲鲢鱼,用一个大鱼条盘装上整条鱼来……
民以食为天,四川在这方面尤其显得突出。大人物有大人的“吃”,比如项王与汉王的“鸿门宴”,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贵族韩熙载的“夜宴”……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吃”。这个小说中,作者对四川农村的风俗习惯熟稔于心,信手拈来,是生动可感、可信可触,读罢,读者对四川农村旧时的风俗习惯也就了然于心了。
文学批评界有这样的说法,越是地域的,便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大众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作品是较为成功的。
二、时代特色,情景再现
小说的创作,不是写作家的经历,就是写作家的想象。这部作品,两位作家吴贤碧女士、肖隆富先生的搭配,非常值得借鉴。肖先生历经沧桑,阅历丰富,很多的亲见、亲历、亲闻,化作他笔下一个一个亲切的画面;吴女士文笔活泼,有见有识,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在她的笔下如汩汩之山泉,自然流出,生动可感。
这部长篇,所写的对象虽然为袍哥、土匪、山民等,但作者将这些人物活动的时间,主要设置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兄弟阋墙、外御其辱的全面抗战的时代。因此,作者以一定的笔墨,侧面写了四川乡村在抗战中的表现,写了安县走出的全国著名作家、当年的地下党员沙汀(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在故乡雎水关的革命活动。
小说中,土匪的“拉肥猪”、“抬观音”、“抱童子”、“送人情”,袍哥的仗义疏财、扶人于困、“绝不拉稀摆带”,普通百姓对地下党人沙汀的舍命掩护……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里随举第四章《消灭二潘》中的一段:
半边街的川主庙内万年戏台上的戏也唱得好,专门请来了川西坝子最著名的戏班子“三合班”唱的是三国戏,全是亮角色的戏《临江晏·战长沙》《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华雄》,全是为关二爷歌功颂德的戏,演员不消说都是鞋子上安灯泡--名角(脚)。
这仅仅是随意所举的书中的一个例子。这一段,描写的是旧时四川乡镇常见的一个“演戏”的场面。这样的情景,既是当时四川农村常见的场景,也为下文紧张的情节起到一个反衬的作用。一片“祥和”的背后,潜藏着无情的杀机。这样的情节,也只有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才可能发生,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正因为这样的描写,“小人物”的命运,如水融于盐,就同大时代的背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读者的带入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四川农村、安县雎水关,去感受袍哥生活,触摸乡村风俗,去经历惊心动魄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三,语言特色,多滋多味
前面说过,这部长篇小说的地域特色十分浓郁。一部作品的地域特色,除了其所描绘的对象须具有指向性极强的地域特征而外,我认为,主要要通过作品的语言,来表现出作品描绘的地域特色。老舍“京味”十足的小说,如果缺少了生动的北京方言,能成吗?鲁迅“绍味”氤氲的作品,总是令我感受到从绍兴东边吹来的冷峻的海风。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小说家都能编故事,编故事是小说家最基本的功夫;要使小说有特色,关键是语言。
《雎水风云》的语言,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四川方言特色。比如:
老板彭猪娃笑意满满地上前来收下这块银元,并以老板的热情招呼道:“缺啥味道,尽管开腔啊!缺啥添哈!”
店老板态度热情周到。这两个“酒鬼”见彭老板这样说话,感觉很给面子,喝酒也就更高兴了。他俩都是高喉咙大嗓门,说话就像在吵架。引来了一些赶场人驻足站在窗子外的街沿上看热闹。
酒过三巡,酒瓜档不知为啥今天佯装醉眼朦胧高声道:“李酒罐,我晓得你是想把老子灌倒!这个‘酒瓜档’的美名就归你了!我给你说你休想当‘酒瓜档’我,我……再……喝……一斤酒都不会醉……”
  
  这段语言,主要是对话。作者用较为典型的四川方言,将人物的神态、语气,描写得活灵活现,掩卷而思,其情其景,如在目前。
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但其音调和北方方言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正宗的四川方言,往往通过谐音、歇后、双关、言子等等,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这部作品中,作家的语言,内容十分丰富,表达活力四射,既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更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当代文坛以四川方言写作的大作家沙汀的同乡。也许,这部作品的四川方言特色的语言风格,受了沙汀先生的影响或启示?
除此,这部小说情节上还很有特色。作为传奇性很强的一部长篇,情节如果不吸引人,那作品的可读性就将大打折扣。这部作品,从开篇“衣锦还乡”开始,作者就非常注意小说情节的张弛有度。几乎每一章,情节的舒缓与紧张,疏朗与紧密,都配合得非常好。如第四章“消灭潘二黑”,第八章“孙、唐惊变惨案”,等等,都写得曲折惊险,引人入胜。
在人物塑造上,这部作品为读者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武艺高强的杨顺风,聪明能干的钟五哥,稳重的曾啟元,多谋的周师爷、谢先生,忘恩负义的孙章明,因大意而遇害的唐成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众多的人物群像。
总之,这部以传奇为重的长篇小说,替风俗留记,为时代留痕,有较强的可读性。值此即将出版之际,因作此序,向广大读者朋友们推荐。
  
                                                               
    
  作家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文学艺术院院长,大型音乐期刊《音乐世界》编委,学术期刊《阿坝师范学院学报》编委。大型纯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新蕾》杂志主编,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国家一级作家。

  代表作:学术著作《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散文集《热闹的孤独》,诗集《抚摸疼痛》,长篇小说《天路》。

  散文《缓行在西藏》被译为英文,散文《看云》被译为德文,发行海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