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益 | 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科幻学术研习营开营致辞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一堂,即便因为疫情的阻隔,不能面对面地促膝长谈。感谢中国科普作协、中国科普研究所、陈玲老师、吴岩老师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使得今年年初才提出的研习营设想很快得以实现。炎炎夏日,一群科幻研究者心怀比天气更加火热的学术激情,相聚京师,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现在虽然转成在线形式,同样十分壮观。

夏日炎炎

相聚京师 ▲

中国的科幻迷济济一堂早已不足为奇,中国科幻数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培育了数量庞大的爱好者群体。但科幻研究的队伍到今天有了这样的规模,这却是太阳底下的新事。十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称得上科幻研究者的,除了吴岩老师,也只有几位博士都没有念完甚至还没开始念博士的年轻人。到了今天,科幻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尤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相关论文登上多种中外权威刊物,以科幻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相继召开,许多知名学者参与科幻研讨甚至撰写长文或专书,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纷纷成立,海外中国学界的科幻研究更是异常活跃……我相信,在座诸位,正是为这样的学术态势以及与之相应的时代精神所鼓舞,从而汇聚到这个不断成长的学术领域当中。

SUMMER of 2021

在此,我希望和大家坦率地交流一下自己对于中国科幻研究现状的看法。众所周知,《三体》的巨大成功是科幻研究在中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但显然这样的成功难以复制。因此,在《三体》的热度逐渐消退之后,“红旗还能打多久”就成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应该说,当代高技术社会的蓬勃发展为科幻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谷歌人机大战和基因编辑婴儿这两大事件导引的科幻与后人类研究热潮表明,科幻研究的正当性乃至必要性并不依赖一两部作品,而是科技或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水到渠成。但这并不等于说,学术研究者要做的就是随社会事件之波,逐坊间热点之流,满足于借助时势攀上潮头浪尖。我最近在编一部总结过去十年间中国科幻研究成绩的论文集,通过编选工作获得了一个总体认知,即一方面涌现了数十篇甚至更多一些的佳作甚至杰作,而另一方面,几千篇科幻研究论文中的大部分,仍然是粗浅的、低劣的、人云亦云的、没什么价值的作品。这大部分论文中的大部分,都是紧跟热点的产物,但除了造势之外,对于中国科幻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如果没有潮水退却之后仍然屹立的礁石,如果缺少经得起严格学术标准检验的扎实研究,如果我们的研究者不能有意识地立足科幻研究的中外学术脉络,在写作每一篇研究性论文、撰写每一部学术著作的时候,力求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推进,锐意创新,努力开拓,则科幻研究不仅不能发挥其潜力,在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未来的探讨中取得思想建树,反而有可能因为根基不牢、水平不高,在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获得稳固的根据地,变成打着跨学科的旗号、流窜于各个学科之间、聊作谈资和投机之用的“话题”。

往好的方向去考虑,如果我们的数十位研习营营员,无论学术抱负大小,都能独当一面,在各自的具体议题和方向上切切实实地推进中国科幻研究,大题大作,小题小作,言之有物,规范严谨,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我们所致力的研究工作和领域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或许占据总人数一半的研究生同学并非都能进入学术体制,但只要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葆有对科幻的热爱,仍然大有可能和学术为志业者遥相呼应,有所作为。我们创立这个研习营,就是希望改变研究者各自为战、潜在研究者不得入门的状况,加强交流、积累和传承,提升研究者的个体水准,同时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让每一位有志者的热情得到恰当的释放和鼓励,每一位有成者的贡献得到及时的承认和回应。

最后,我想说的是,和很多传统研究领域相比,科幻研究的特质不光是它在智识上的挑战以及它与时代趋势的共鸣,还在于它是一个有爱的领域,科幻研究者们是一个有爱的共同体。在寻常的学术纽带之外,将我们关联在一起的还有对浩瀚宇宙的敬畏,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对人类未来的向往。这是我们热爱科幻的缘由,也是我们用一生去拥抱科幻研究事业的根由。我期待着,和你们一起,在未来的岁月中,秉承科幻初心,探索和见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生活方式的科幻所蕴含的无尽优美和崇高!

谢谢大家!

WELCOME

SUMMER.TIM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