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良永|日长篱落读书忙
日长篱落读书忙
——《红楼梦文史新证·后记》
兰良永
考证从知非易事,萤窗深映案前灯。本书初稿告竣,已是凌晨四点,掩卷沉思,心里充满了对师友们的深深感激。
感谢恩师胡文彬先生。初列门墙之时,我完全不懂学术规范,既野性难驯,又锋芒过露。先生一边大力规正,一边为我巧妙化解:“年经人有锐气,这不是坏事,我们要多看他的闪光点。”如今我也磨平了棱角,以今日之我观昨日之我,总算明白先生此言是包容之中有无奈,无奈之中有包容!先生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我是“最有灵气的弟子”,但先生或许看穿了我骨子里的轻浮,担心我翘尾巴,所以这话从未当面对我说。多年后,当我从友人口中得知此语,不禁鼻子一酸,既感动,又惭愧,而当年的些许灵气,如今早已消磨殆尽,只剩下一身俗气了,惟盼这本小书能稍赎罪衍,让先生展卷一笑。先生心里装着《红楼梦》,也就装下了爱《红楼梦》的人。这其中也包括我。谢谢您,老师!
感谢中国红楼梦学会,已出版180多期的《红楼梦学刊》,永远是《红楼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精神食粮。感谢北京曹雪芹学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我曾有幸参加北京曹雪芹学会和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合办的暑期讲习班,真是受益匪浅,至今感念不已。感谢崔川荣先生,《红楼梦研究辑刊》对我的帮助,我永远不会忘记,崔先生将“甲午八日”和曹颙的忌日相勾连,也给我很深的启发。
感谢汪显清先生。汪先生低调内敛,所藏《红楼梦》版本,颇有知名版本研究专家亦未曾寓目者。我受汪先生之恩甚深,却无以为报,于是希望拿出学术成果当作献礼,遂催生了小书的出版。文人献礼,轻如鸿毛,汪公知我,想亦谅我。
感谢顾斌、殷鑫、杨泠、东风、陈冠群、悼红轩人诸先生分享金石印章方面的专业知识,让笔者得以确认《四松堂集》“付刻底本”所钤“南皮张氏所藏”之印,是张之洞的长子张权的藏书印;又因张权确有藏品转归恩华,故燕野顽民所言“予有《四松堂集》,今又得此残本”,应可与张权(或其家人)相勾连。感谢李宝山先生,因为李先生的提醒,本书考察了袁枚《庚午辛未稿》所收初稿和《小仓山房诗集》所收改稿、《吴宓日记》所记初稿和《吴宓诗集》所收改稿的编排情况,验证了“编年诗集的编排应以初稿系年为准”的编排规律,为诠释敦诚《挽曹雪芹》改稿题下小注“甲申”提供了例证。感谢北山先生,因为北山先生的提醒,本书考察了古人的再挽诗和追挽诗,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敦诚《挽曹雪芹》诗的性质。
感谢顾斌兄和任世权兄分享文献资料,尤其要感谢顾斌兄,即便我们的学术观点有相左的时候,顾兄仍毫不犹豫为我查找关键资料,当年蔡元培先生曾为胡适先生查找《四松堂集》,谁谓今之学人,已无民国风范欤!感谢王伟波、王朝相、梁岳标诸先生,他们在笔迹鉴定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感谢张志兄,他是一位好学者,更是一位好兄长,有一个词叫温润如玉,我不想用来形容别人。感谢宋庆中兄,他曾在凌晨四点叫醒我,给我讲黄小田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受感动之余,也想问他一句:兄弟,能让我睡一会不?
感谢所有在红迷驿站讨论版本问题的师友,包括徐乃为、张杰、戴英马、甄道元、王朝相、于鹏、梁岳标、李娟、寻梦园、谌谌、北山、书园探梦、石头记等先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一见到讨论版本问题,就算我未曾参与讨论,就算我不同意相关观点,我仍会感到亲近。
小书能入选《红迷驿站红学丛书》,这是笔者的荣幸,也要感谢《红迷驿站红学丛书》的编委老师们,诸位老师的无私付出,令笔者非常感动。我生性散慢,不喜拘束,若非任世权兄大力整顿,小书的规范化将难以保证。许军杰先生为小书设计了封面,梁岳标先生为小书提供了校对意见,也在此一并致谢!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本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接下来,我将在版本领域继续求索,力争取得新的成绩。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