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的理水艺术

大观园的理水艺术
徐建平
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古典园林的造园之法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与艺术加工相结合;将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通过充分模仿自然水态,在有限的空间和水域表现水流之无尽、山水之多般变化。
在大观园中(看图1),沁芳溪曲折盘旋流遍全园,是近乎有大自然的各种形态的。以“沁芳”为名,大观园内有泉、池、溪、河、涧,有滩、渚、洲、坞,有棣、闸、桥、坝,有藕、荇、苇、蓼、菱,有鹤,有鱼、有凫、有鹭。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大观园全部的主脉与‘灵魂’是一条蜿若游龙的‘沁芳溪’。亭、桥、泉、闸,皆以此二字为名,可为明证。一切景观,依溪为境”,“大观园的一切池、台、馆、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
在大观园的东北方位有沁芳闸上游水池、东北山坳水池;在大观园的西部有藕香榭水池、潇湘馆西边的水池、滴翠亭水池。看这些水池,有的水面开阔,有的曲折窄小;各池或大小池相靠,或辅以山间的溪流相连;或起岛屿,或筑长堤,或筑岔堵或置港坞。溪水穿行在园子东部的的山峦之间,山环水绕,山水相间;这些溪水或大或小, 或曲或直, 或静或动, 用山石点缀岸、矶, 堆渚筑桥,营造出了一幅岸曲水洞, 似分还连的意境。
图3-6-2:大观园理水艺术分析图
大观园内的理水中也充分体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理念。园内通过堆山分割了空间;在各个空间之中,用分散用水的方式,形成多个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水域;各个水域中,水体是建筑、花木的依托。水景与山石花木、亭台楼阁来搭配;“插柳沿堤”,柳树掩水,水更显无尽广阔;"看竹溪湾",溪通竹林之间更显幽深。菱荇覆水,层次更加丰富。水畔的建筑丰富了水景,从建筑内向外观赏又有景可取。“榭安水际,廊落水面,架桥通隔水,楼阁立于半山半水之间,亭台突池沼而参差,都可得致”。园内各个水面似分还连,产生曲折,变化,无尽的感觉,避免了因为空旷、一览无余而产生的单调感。这样,水体以分水为主,又局部聚水,时敞时闭,空间富于变化产生无限生机。而水体的流动,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景观要素融为一体,构成宛自天开的景境。各个景点在水体的联系下,流转自如,毫不做作。溪水在园中曲折变化,虽由人做,却尽显自然溪泉的迂回之态,很有天然美的韵致。
总之,大观园模拟自然的景观形态,以山水为骨架,运用对比,映衬,呼应,间隔等方式,将景观融入其中。水体和山体相映成趣,巍峨中透着灵动,创造出各种空间形态和意境。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形成了“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