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7月21日|日常

岁月静好,保命重要。早上在昏沉中步行3公里多,越走越清醒。配速有些慢,当然是因为陪太座一起走,得配合她的速度。
早餐去饭馆要了包子玉米糊,平均8大毛一人。我发微博时,就这样一个饮食信息,竟然人工审核3分钟。嘿嘿。
看段钢发了句张一鸣的话,“他们还是太迷恋旧的战场或者旧的事物”。
张一鸣的话没错。但我就迷恋旧的,喜欢“在老派的世界里怡然自得”的状态。
一个社会,猪往前拱,鸡往后刨,鱼有鱼路,虾有虾道,有新有旧,各有喜好和选择,才是正常社会。都求新或都守旧,就不正常了。
姑娘照例跟她妈妈去马连道。我则在家洗晒衣物。煮夫的日常。
在今日头条和微博补发了今年母亲节写的一篇小文章,《母亲最难忘的食物》。
钢笔抄了郑体武译沃罗申的《给M·萨巴什尼科娃》:
“我以全部未知的幸福,
等待折磨如许岁月。
痛苦来了,如寂静的蓝光,
萦绕着心灵,好像手镯。
期待已久的阳光携来
这么炽热、痛苦的抚摸。
透过湿润、闪光的眼泪
世界涂上了从未见过的颜色。
心儿从朦胧中站起,
心中的伤痕唱起细腻的音调:
‘痛苦啊,无论你何时来到,
总嫌来得太早太早。‘
1903年”
整理公号流水账。
今天有些拖沓。忙完时间已经12点多了了。来不及做饭,煮包方便面,还能加个蛋,真是岁月静好。
吃完午饭,清理好厨房,把家里地板拖了一遍。很辛苦,全身湿透透。不过,也算家庭煮夫岁月静好的日常。将来万一有问题,或许可以觅个家政,当男保姆,也远强过过日攘邻家鸡充饥。
洗完澡,睡了半小时。
醒来,看到网友转27位知名大学校长推荐的经典书单,应该是前几年的,人大的还是陈雨露的时候,这个书单很有意思,不一定体现校长的水平,但至少体现校长的人格,比如那个网红校长,推荐了《红岩》,大学校长哦,还有《颜氏家训》之类,当然更少不了流行色。所以我想说,不一定体现校长本人的学术水平,但至少品格高低是大致可以看出的。
写小楷日课。岁月静好,写字自娱。坚持,则有万水千山。
接着小楷抄了黄仲则的《写怀》,好久没抄黄仲则了:
“望古心长入世疎,鲁戈难返岁云徂。
好名尚有无穷世,力学真愁不尽书。
华思半经消月露,绮怀微懒注虫鱼。
如何辛苦为诗后,转盼前人总不如。”
小楷抄了诗经之《衡门》,《东门之池》。
史航发了条微博,引了鲁迅的话:“我真觉得不是巧人,在中国是很难存活的。”
杨葵兄则引了陈寅恪的话“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
这些话是大实话,今天依旧没过时。
发了条社交媒体:
”‘如果说第三帝国的经验使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对伟大的音乐、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文学之热爱,并没有赋予人们任何道德的或政治的免疫力,从而拒绝暴力和暴行、免于听命独裁统治。’埃文斯在《第三帝国的到来》中写道。
瓦格纳死后,他的夫人李斯特的女儿,继而成为了一个反犹运动的主要支持者。而那个第三帝国的屠夫,海德里希,一个音乐学院院长女儿的儿子,酷爱音乐,他拉小提琴时常常激动地热泪盈眶。但是,他是犹太人最终方案万湖计划的坚定执行者,人称布拉格屠夫。
海德里希后来被捷克地下特工刺杀,纳粹为了报复,将利迪策村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成年男性全部枪决、172名妇女与无以数计的儿童则被送进集中营作为惩罚,总计整个报复行动造成超过数千人死亡,其中包括88名儿童。”
其实国际儿童节也是由利迪策村事件而起。
读书。“到1939年,曾经在德国广受欢迎的迪斯尼卡通已不见踪迹。戈培尔于1937年圣诞节送给希特勒的18部米老鼠电影成了幸存者。”
今天主要读当权的第三帝国如何实现精神动员,控制德国的报纸广播出版艺术等领域,以此达到控制德国人思想和大脑的目标。今天读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精神移民”,或可写篇文章。
傍晚出门,路上继续捧着厚厚的《当权的第三帝国》阅读。
晚上在知春路一家四川火锅店与故旧吃饭。作为无业游民擅打秋风的我,照例还是第一个到。饭店服务员热情地送这送那,都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了。惭愧。愿这些店家生意红火。
晚上与中国周刊部分旧同事会饮,一龙,佳蔚,任岩,刘畅,小青,杨洋。一龙带了野夫的酒,佳蔚还贡献了一瓶。
这次距上次故旧们庆祝老朱默声的杀猪宴正好一年了。感谢故旧们惦记,感谢今晚的佳肴美酒。好久不见了,聊得很开心。
顺便说一声,我今晚毅然吃了好多内脏,因为开心。也是测试一下。
席间我再次感谢故旧们,当年我们一起做了一本了不起的杂志,曾经的粗鄙时代的记录者。 杨洋带了本老朱煮酒,让我给她签名。
结束后我叫了辆神州专车,顺道把任岩捎回了家附近。
午夜回家,太座跟我表扬了姑娘。嗯。
看到有微博网友Amao不戒留言,说在广州1200bookshop看到我的名字。若不是这位网友的话,我完全忘了。但我在墙上找到了歪歪扭扭的自己写的名字,确实是自己写的。
我回忆起,2015年夏天杨锦麟老大哥给南方人物周刊每期写的“杨言”,后来结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由南方人物周刊和新星出版社在1200bookshop一起合搞的推广活动,我恰好在广州,也参加了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当时差点因故夭折。当时晚上参加活动的嘉宾有杨锦麟,彭晓芸,李公明,黄佟佟以及我。活动策划的推手时任南方人物周刊主编的徐列兄因故只能坐在听众席。感谢时任新星出版社编辑的陈卓兄的邀请。
岁月留痕,无愧于心。谢谢。
今天一天,社交媒体最激烈的是浙大学生强奸处理问题,各种评论,我没参与,只是看。午夜读到志标写的《这事也得感谢浙大的贡献 | 舆论手札》,读完转了。
志标是比较少见的有自己独立见解的评论人,也是我很少佩服的时评作者之一,每次大事出来,我对志标的评论都有期待,他没辜负我的期待。
午夜过后,翻了几页书,困,休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