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䈒河泥”考|谈老空
(䈒河泥,图片来自网络,浙江某地。故乡是单人独舟,舟无网)
“䈒河泥”,我多写作“揇河泥”,乃江南故乡旧俗,就是用工具(俗称揇头,揇网等,由两根长竹竿和竹片密网兜做成,不过,我在靖江曾见兜用铁夹,甚为罕见)将河底的淤泥挖出,杂之以碎草,积池塘中,待发酵作肥田之用。这是没有化肥时代,农家最重要的肥田增产之法。同时,也清淤疏浚了河道,实为一举两用。
不过,揇河泥是重体力活,用网兜在河底挖夹出一兜泥,连泥带水倒进河泥船(专司挖河泥用船),待船装满,然后站在船上用攉锨一锨锨粜入泥塘中,极耗体力,是农村最苦最累之活,都由壮劳力担当(我曾在历史资料图片中,见人民公社时期苏州有年轻女性揇河泥,堪称“铁姑娘”,尤为罕见,江南千年农耕史,恐只新时代仅见)。我的父祖辈都曾干过此活,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未吃过这样的苦,却都目睹过。我曾写过江南旧闻揇河泥,因清晰回忆过程,引来一片感慨。
(攉河泥。女性干此活,尤为罕见。图片来自苏州媒体)
但揇河泥因是方言,揇字,到底做何写,却向无定论。
在故乡,揇河泥之揇,音发“nan”。我写江南旧闻时,查吴方言词典,查其他,皆无权威之语。遂自作主张,用了“揇”字,并特意标注,“方言,音”。
揇,读音为(nan),释意只有一个字:“搦”。再查“搦”,读音为(nuo):1、握,持,拿着:搦管(执笔);2、按下;3、摩;4、挑惹:搦战(挑战)。
因其有“握持”“按下”之意,我遂在文章中用“揇字”。
其实,我在其他江南旧闻文中,也用过“罱”字。我写江南旧闻挖河泥时,查到度娘说这“罱”字:1,捕鱼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在两根平行的短竹竿上张一个网,再装两根交叉的长竹柄做成,两手握住竹柄使网开合;2,用罱捞:~河泥。~泥船。
这“罱河泥”,后来我发现在其他人文章中也常用,2017年秋天去靖江西来镇农耕博物馆,其就用“罱”字,介绍挖河泥工具。溧阳的中学语文老师妖三妹妹,也熟悉这些器具,特意跟我强调当用“罱”字。
“罱”有如此明确的字意,我后来弃用,自有其因。
“罱”,音“lan”,而挖河泥,在我故乡常武地区方言中,断非发“lan”音,实实在在是发“nan”音。而妖三妹妹所在溧阳,方言中揇罱不分(n和l不分,就如旧常州黄h王w不分一样),这也是十里不同音之故。不过,我常武地区,文物旧邦,开发早,故持常武音论。
字的音意相左,但“揇”字也有“握持”“按下”之意,我选择了从音“nan”,用“揇”,因为“揇河泥”本身就是方言,非规范普通话。而“罱”,本意是渔网,“《广韵》,罱网。《玉篇》,夹鱼具”(康熙字典)。何以夹鱼具后来衍生出是揇网之意,我未有考证,大概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过去挖河泥确实是用网,像靖江收到的用铁铸的器具,太过罕见,“罱”字字头确有网意,二来“夹”字与揇挖河泥过程太过神似——确实是用“夹”法挖河泥的。
(靖江西来镇农耕博物馆的䈒头,用铁铸,罕见)
日前夜读无锡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之“濬池”篇,中有“其地瘠者,每年以䈒泥取污,即为肥田之利。”
“䈒”字,音“nan”,意为弱竹,是“罱”的异体字。既然“䈒”字音同方言,字义又有“罱”意,且钱泳乃乡邑耆老,其在文中用“䈒泥取污”,也是数百年来故乡旧俗。夤夜读到,甚感有趣,有得,于是觉今后可用“䈒河泥”为定论。
浙江部分地区皆称“捻河泥”,倒无此纷扰。
(附:钱泳,金匮人,清道光时学者。工诗词、篆、隶,精镌碑版,善于书画,其著《履园丛话》,自谦其为“遣愁索笑之笔”,“以备遗忘,以资谭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许多方面。)
关于老朱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