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讲座连载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评估与辅导员专业定位

高校讲座

大学生心理问题评估

辅导员专业定位(一)

编者按:

赵丞智老师应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外聘咨询师负责人廖一明老师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妍老师的邀请,先后为这两所大学的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做了两场讲座,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理解、识别和处理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问题,大学辅导员的专业性发展前景和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由于讲座内容丰富,我们将以连载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赵丞智老师简介:精神科医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精神分析师(IPA)候选人、国际温尼科特协会精神分析候选人(IWA)、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注册系统心理咨询师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伴侣治疗学组副组长、国际温尼科特协会的副主席。
以下内容是根据讲两场讲座录音稿整理,经过赵老师的审阅后的内容,供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高校辅导员专业性建设的同行参考。
主持人: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们非常开心的邀请到北京回龙观医院的赵丞智医师,来给大家讲讲如何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们都在一线工作,对于当前学生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问题,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今年又赶上不断反复的疫情,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非常的严峻;学生的居家学习出现一些新情况如:生命无意义的现象、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等等。怎样更好的理解、面对、处理这些情况呢?
赵老师曾经给我们做过几次督导,赵老师看待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性和独特的视角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一直期待一个机会请赵老师给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讲一讲。在经过多次沟通协调,今天终于有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请赵老师跟大家支支招,我就不再赘述了,接下来的时间留给赵老师。

一、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

有效心理帮助的思考

赵老师: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上次案例督导结束后,廖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请我来给高校辅导员和兼职心理咨询师们讲点东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为高校,尤其是在北京的高校给心理咨询师做案例督导,我对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等议题非常关心,也一直希望能为大学辅导员老师们做一个培训。
但是这个培训究竟是什么样的方式?讲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他们什么?一直没形成一个框架和内容,所以前一段跟廖老师讲是不是要继续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但是怎么做对于我来说其实挺困难的,这个困难不是专业上的困难,不是心理健康知识和临床咨询的困难。
我通过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兼职心理咨询师的督导,以及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解,我觉得他们的位置很尴尬,他们“两位”好像不怎么见面,是很难合作工作的难兄难弟;他们很难长期留在自己的专业工作的岗位上,至于有没有一个可以发展的专业工作位置。
他们的工作任务、责任、岗位、工作方向、工作目的、发展方向,他们跟学生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内容我一直没有搞清楚。所以我们也很难实现给辅导员或高校心理咨询师制定一个培训教材和项目。如何找到一些合适的内容,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情况提供更好的帮助,促进他们的工作效率,这个内容是什么,我一直是很困惑的。
这么多年给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做培训、做案例督导,目的还算明了,但也是在特别有限范围内做一些特别有限的专业工作,这是因为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定位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给一般的老师或一般的人讲心理健康课也没有问题,但是给辅导员们讲一讲怎么能把心理健康知识和他们的工作结合起来十分困难。
我也很希望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团队是不是可以一起来研究一下推荐给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或者是在帮助辅导员和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定位上能有一些研究。是不是能形成比较系统或者有一定固定内容的一些课程,帮助他们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目的是能够真正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
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四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生活中涉及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熟的问题,大学生的健康和成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他们的学业、关系到他们的成长、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甚至直接影响他们走向社会的可能性。
我目前对辅导员和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理解是帮助学工部做一些管理学生的工作或辅助管理的工作,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我们都很了解,初中和高中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很明确,他们就是管理学生、带领学生,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清晰的。
你们认为的大学里面的辅导员以及兼职心理咨询师,跟学生的关系和定位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与学生之间关系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在我的印象中,我在大学里面对我的辅导员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也没有太多的交集,或者是交往,他们也很少找我谈话,顶多是开一些大的会议,宣布一些东西。在私人的情感和人际的关系上比较遥远。但是我知道,在大学生里有一类学生可能与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关系比较近,而且可能是比较密切。那么这类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我们抛开学校学工处管理工作的层面,单纯从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成熟发展这个角度上来讲,辅导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兼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也是不够的,他们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只能去照顾那些有更多心理需求或帮助的学生,这些学生就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成熟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可能与这些学生在接触的时间和空间上、或者是在关系层面上、或者在关系的亲密度上都要比其他学生多。
所以我们今天就从这个角度上来谈一谈。我也没有一个太系统的讲课内容,我希望能够以讨论的形式,就是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在你们的工作中、特别是在涉及有心理健康或成熟问题学生的工作关系中、心理咨询师在与学生的咨询工作中、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协调工作中、以及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管理处之间沟通的工作中,你们有哪些具体问题和理解上的困惑、不同理解或者是理解上的建议,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讨论。

二、从情绪成熟角度

看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们先假设,其实也是事实,凡是能考进高校的学生,他们的智商都达到了平均智商水平以上,智商是没问题的,越是顶级的高校学生智商越高,这是一个趋势、也是普遍现象。我们发现涉及到自杀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智商可能会更高,也就是说他们更聪明。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家庭和社会的一个普遍价值的问题----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在评价一个孩子、观察一个孩子、包括在看待一个人的时候,更多关注和看重的是他的智力表现和所接受的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重要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对人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的成熟度不是很关注,很多时候还有意无意回避。
可见在心理健康非常严重的现象被这种普遍的价值判断掩盖了,就是一个人的智力与他的心理成熟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可以分离的,我们在专业上称之为心智的分裂,这是一种严重的情绪不成熟状态。
这话怎么理解呢?一个人的智力可以发展的很高,他很聪明,但是这并不同时意味着这个人在心理健康和情绪成熟度上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问题恰恰很严重。
有一句话叫“高分低能”,“高分”指的是分数高----学习好、分数好、智力好、表现好;“低能”指的是人际关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能力比较差。“低能”现象的背后就是情绪成熟度不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
我们认为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不高,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情绪成熟”标准,不是智力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多与情绪成熟度正相关,跟智力水平及其行为表现反而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认为学习好、聪明、听话、乖孩子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现实是我们靠高智力的表现可以获得很多社会成功,甚至是学术成功,但这并不说明这些社会或学术成功的人就是健康或成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类人的成功也是是一种“脆弱的成功”,因为他们经不起任何挫折或者情感挫折。这种社会评价严重地影响着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甚至严重地影响了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过程。
过多的看重了智力和智能评价,比如高校录取最看重的是分数的高低,如果你有很好的记忆力就可以在考试中获得很高的分数。记忆力是智力高低的重要的标准,一个智力高的人他们的记忆力就好,考的分数就高,智力好的人能够好一些工作。把被命令的,被指定的或者是被要求的工作完成了,就能在社会上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甚至会有很好的学术成就。比如按标准发表多少论文,就能提升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你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写论文、做研究,就能够有很好的收入,这一部分评价其实都是与智力、IQ有关。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其实跟他的智力水平高低关系不大,而关系大的是情绪,情绪成熟水平和情绪能力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就是情绪成熟,人的情绪能力,实际上维护了他的生命质量和人际关系质量。
情绪成熟的主要表现:

1、情绪稳定性
我告诉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来粗略地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看一个人的情绪成熟不成熟,实际上是看他的情绪稳定能力好不好,在与周围人打交道或者在亲密人际关系中,看他的情绪是不稳定的。一个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或者遇到一些挑战或应激的情况下,他的情绪会波动比较大,就要考虑这个人的心理成熟度可能是不够的。
不论他的智力水平有多高、不论他是全班考试第一名还是全校的考试第一名、也不论他是教授还是什么级别的主任医师,如果他的情绪不稳定,都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
2、人际关系质量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稳定,就会影响他的一般社会人际关系。比如一个医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就会有很高的职业风险;如果辅导员或者是老师的情绪不稳定,就会与一些学生处理不好关系,经常起冲突的。所以一个健康人的情绪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在表面关系方面还可以,甚至很好,比如办公室人际关系、社会人际关系、一般同学人际关系,但是在亲密人际关系方面是有问题的,比如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丈夫、妻子、孩子、导师、或者同宿舍的舍友出现了相处的困难和问题。
3、信任他人和世界的能力
就是相信自己、相信别人、相信世界。相信是很重要的能力,相信他们是安全的,靠的住,相信自己是有希望的。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是稳定的,情绪是安全的、情绪是踏实的,那么他们就能够信任。
当你看见有些学生,或者看见周围的人,他们是有不安全感的、是担心的、是焦虑和害怕的,他们总是心里忌惮一件事情,比方说过分的担心身体会出毛病、过分的焦虑考试要考不好了、考试要是失败了、甚至觉得考试考不好的后果是令人担心的、过分担心老师的批评、担心父母的责骂、担心别人给白眼看、担心好多人看不起自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这些行为表现实际都是一个信任能力的问题,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身体的安全感和信任、对别人可靠性的信任、对自己魅力的信任、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对自己价值的信任,这些信任方面出了问题。所以信任感直接关系到安全的存在感,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总是表现出一些过分的担心,我们通常称之为焦虑。他们焦虑自己的身体、焦虑自己的人际关系、焦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焦虑自己的考试成绩、甚至焦虑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在别人面前的成绩,其实都是情绪问题。
焦虑的情绪跟智力没有关系,智力水平再高的人,他们都会有担心、害怕和不安全的焦虑、甚至恐惧。在高校学生中,大部分人的智力是很好的,但是他们的情绪成熟度可能是不够的。实际上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情绪能力,人际关系中需要很多情绪能力。
赵丞智老师提出的从情绪成熟角度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让更多的大学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有了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讲座内容将持续连载,敬请期待!

总编|赵丞智

主编|初虹

编辑|刘哲雯

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