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江南,如何才能定鼎全国?看看朱元璋就知道

自古割据江南的政权,几乎无一例外都“死于安逸”,从孙权到洪秀全无不如此。能够从割据江南到定鼎全国的成功者,只有朱元璋。至于蒋介石,说起来可怜,从北伐势不可挡到中原兵败如山不过短短20年,定鼎全国仅仅“看上去很美”。那么割据江南,如何才能定鼎全国呢?我们看看朱元璋怎么做?

一、控制荆襄地区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就提出“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 建瓴而下乃能成功”。在火炮出现之前,长江天险很难被突破,而且割据江南的政权往往水军发达,这就使得荆襄地区成为关键地区。中原政权一旦夺取了荆襄地区,则可以顺流而下夺取江南。江南政权只有控制了荆襄地区,才能稳定长江局势,从而北向以争天下。

无论是西晋灭东吴,还是隋朝灭陈,以及元灭南宋,荆襄地区都是关系江南政权的生存。这也是孙权不惜向曹操称臣不惜背盟也要把夺取荆州之所在,没有荆襄地区就没有江南政权的稳定。孙权派吕蒙袭夺荆州斩杀关羽,这也说明孙权不甘于偏安江南一隅。只不过孙权能力有限,穷其一生都北伐劳而无功,合肥要塞成为孙权北上的凄凉地。

朱元璋当时处于陈友谅与张士诚夹击之下,朱元璋也是先消灭控制着荆襄地区的陈友谅,从而稳定了江南的局势,这才能顺手消灭张士诚。解除了身边的威胁,朱元璋才能放下心来北伐中原。朱元璋比孙权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成功北伐,迅速控制两淮进入中原,而孙权一直被阻止在淮南地区。说起来可怜,赤壁之战后孙权亲征合肥,当时合肥严重空虚,孙权竟然在蒋济疑兵之计说张喜四万骑兵救援下撤走。稍有数学头脑的都知道,曹操刚刚败走,哪来的四万骑兵?如果这次孙权有曹操“贼到背后乃白”的拼命精神,合肥早就到手了。

二、一鼓作气主力北伐

辛弃疾说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到了刘裕儿子刘义隆时期则“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如果刘裕能够一鼓作气完成北伐大业定鼎中原,哪里会有后来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刘裕最有机会完成天下一统复兴中原,一则桓玄之乱后的东晋王朝如同董卓之乱后的东汉王朝,朝廷没有多少实际地盘,都是刘裕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二则刘裕既然是曹操那样名为复兴实为开国,完全可以挟持天子以“还于旧都”洛阳的名义离开江东入主中原。如果刘裕有这种勇气,自己劫持天子坐镇洛阳,派大将王震恶西征夺取关陇地区,派大将檀道济北伐夺取河北地区,哪里会有后来北伐大业的半途而废?

南宋初年的岳飞等人北伐也是如此,功亏一篑。其实宋高宗赵构如果放手让岳飞、韩世忠等人北伐,让老将张俊等人压阵,能够北伐中原则还于旧都,不能北伐中原也能够避免屈辱争取和平,哪里会有后来的偏安一隅?1140年撤回岳飞北伐大军时,宋徽宗已经死了5年,宋钦宗虽然还没死但如何是手握兵权赵构的对手?唐肃宗都能借平定安史之乱的威望软禁父皇唐玄宗,宋高宗又如何不能借收复中原的威望软禁哥哥宋钦宗?

朱元璋则不一样,他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立即出兵北伐,利用自己打造的铁军完成光复中原大业。如果朱元璋也像刘裕、赵构等人那样安于现状只想着贪图享乐,哪里会有自南向北的统一复兴运动?蒋介石1947年都抱怨短短20年就毁灭了革命精神,这也是江南锦绣之地很容易腐蚀战斗意志之所在。

三、重视军功贵族

无论是东晋还是南朝甚至南宋,都没有明朝初年那样高度重视军功。明朝年初朱元璋的“六国公”都是因为军功而授予公爵,甚至韩国公李善长也是因为军功才授予爵位。即使后来汪广洋、杨宪、胡惟庸等人位列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军功也不能授予爵位。可以说这是唐朝初年以来,军功第一次受到如此重视,这是对商鞅变法“军功授爵”的回归。

如果刘裕明确麾下的战将能够完成北伐大业一律“封侯封公”,如果赵构对北伐取得胜利的将军们都不惜封公封王之赏,而文臣无论多大的贡献没有军功则最高爵位止于伯爵,谁能说东晋、南宋不能复兴中原完成天下一统?

朱元璋是军人出身,他有能力震慑武将集团,不需要借助文官集团的力量去牵制武将集团,这就使得朱元璋可以充分调动武将集团的战斗热情,去创造军事奇迹。如果刘裕有朱元璋开国时期这种魄力与胸怀,放手武将集团去完成北伐大业,哪里会有洛阳、长安得而复失?

割据江南,定鼎中原,其实并不难,只要控制荆襄地区后一鼓作气开启北伐,只要对军功贵族不惜赏赐放手让他们建功立业。历代帝王中最让人气愤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自己都说军人出身,难道就不能在自己壮年时期放手麾下战将完成统一大业?即使要“杯酒释兵权”,不可以在晚年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