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学诗词(六)十三辙

上一节,我讲了粘与对,知道了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就是:第一二句是对,即平仄相对;第三句跟随第二句一样的平仄是粘,即粘住了第二句。然后依次类推。但是在写诗词的过程中,往往是顾此失彼。只想着平仄相对,则忘记还有粘对。

在第二讲中,主要讲了押韵。有两个语音系统,按平水押韵,即古代汉语,按中华新韵押韵,即现代汉语。一个汉字,它的准确读音,不是声母决定的,而是它的韵腹与韵尾决定的。古代有个说法,叫合辙押韵。这里的辙,就像车辙一样,有迹可循。平水韵到了元代,元曲占据主导地位,写格律诗词的少了,写元曲的多了。比如关汉卿,马致远都是写元曲的作家。元曲既是诗词,又是戏曲,所以在写法上就延续了格律诗词的写法,不但要押韵,还要合辙,慢慢的就将平水韵合并改造,形成了十三辙。写元曲要按照十三辙来押韵。

什么叫十三辙? 就是将平水韵中相同韵母的韵部合并,归纳为十三辙。比如元音带a的,合并在一起就是a,ua,ia,用汉语表达就是发花辙。 由于发花辙是开口呼,声音宏亮,用的最多,放在第一辙的位置。第二辙,是将相同的两个元音合并在一起,e,o,uo,叫梭波辙。 如此类推,一共有十三辙。可以说,这是平水韵最早的一次合并。106个韵部,变为十三个辙。写戏曲就按十三辙押韵就可以了。

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也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一共13个辙。 大家一定要记住,押韵才用十三辙,平仄不用,对仗不用,粘对也不用。 言前辙,就是韵an,ian,uan,uan(带点的)合并在一起组成的。 江阳辙,就是韵母ang,iang,uang.合并成的。

合辙的作用:目的就是为了使演唱和诵读更顺口,便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合辙与押韵,意思差不多,细分起来,辙宽韵窄,比如,发花也斜辙里可以通押,韵中却不能通押。由于十三辙是北方人写戏曲唱词用的韵部,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来分的,所以十三辙完全可以用来创作诗词用。到了明清时代,十三辙就形成并固定了下来。作诗,作词,作戏曲都用十三辙。这就是十三辙的由来!

十三辙与中华新韵的关系,就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实,中华新韵就是将十三辙继承下来了。为何多了一部呢?,原来十三辙之外还有儿音,即er 当时没有列入十三辙,到编辑中华新韵时,单独列了一韵便是。十三辙与现代汉语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现代人写古典诗词可以使用十三辙。使用了十三辙,还能再使用平水韵吗?回答是,没必要!但是用软件检测时,可以用平水韵检测,也可以用中华新韵检测。诗韵的改革方向,就是由繁到简。因此,合并韵部是必然的。

【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