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这个儿子,遗传到父亲最多的基因,最后却被烤成“瓦罐焖鸡”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曾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因屡建战功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对他也是颇为纵容。作为次子,朱高煦曾参与过夺嫡之争,曾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庶子早年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均为徐皇后所生的嫡子。虽然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是三人在朱棣心中的分量是截然不同的。
长子朱高炽端重沉静好读书,但是因为比较肥胖,导致体质较弱。不仅如此,朱高炽还患有足疾,每次出行总要有两名内侍搀扶着才能勉强行动,走起路来也是摇摇晃晃。
父子间更难合拍的是,敦厚文静的朱高炽与崇尚武力的朱棣性情大不相同,故而朱棣并不喜欢这位长子。
次子朱高煦,和自己的父亲最为相似,体魄强健却不好学,但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朱棣的性格。靖难之役爆发后,朱高煦随军出征,在战场上常常担任先锋。
建文二年的十二月,朱棣在东昌兵败,大将张玉战死。正当朱棣束手无策的时候,朱高煦率军抵达击退南军,护着朱棣杀出重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大败,又是朱高煦带着部队,力战后击退了南军,救出了朱棣。
解围之后,大喜过望的朱棣对朱高煦说了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言外之意就是长子朱高炽体弱多病,如果他过世了,太子之位就是你的了。得了朱棣的“许诺”,朱高煦从此便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处处与大哥朱高炽作对。
只不过,靖难之变成功后,朱棣为了标榜自己继承皇位的合理性,对朱元璋立下来的很多规矩都不敢轻易地违背,嫡长子继承制也是一样。
但关于皇位的继承人,朱棣还是纠结了很久。虽然最后他仍然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是左右他选择的不是对两个儿子的能力的判断,而是他对孙子朱瞻基的期望甚高。
朱瞻基作为朱高炽长子,自幼聪慧,继承了父亲好读书的品质,但是却不像其父亲那样体弱多病,从小习武的他还曾跟随朱棣远征漠北。从小的锻炼培养,让朱瞻基文武双全,符合了朱棣对儿孙的所有期盼。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成祖有心结束三个儿子之间的夺嫡之争,于是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儿子朱高燧为赵王,分别给了云南和彰德两处封地。
但朱高煦却十分不满,仗着自己立下的军功,在朱棣面前极力请求留守京城,甚至还对朱棣颇有怨言:“我何罪,贬斥万里之外”,朱棣无奈之下最终让他留在了京城。
原本朱棣以为朱高煦能够有所收敛,但是他留京之后不仅没有悔过之意,反而是经常以李世民自诩。他向朱棣索取了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不久后又申请增加两护卫,仗着自己曾有战功,行事作风极为放纵,纵使手下的私兵劫掠财物,还杀死了兵马指挥徐野驴。
朱棣见其行事不端,又改封他前往青州就藩,三番五次下诏催促,朱高煦都视而不见。直到朱棣下了死命令,要求朱高煦即日启程前往乐安州就藩,这才把他送出了京城。
但变数没过多久又出现了。
朱棣离世后,朱高炽继位仅十个月便暴病去世了,此时的朱瞻基刚刚继位,像极了当年建文帝被各地藩王所觊觎的局势。谁又能保证朱高煦不会是下一个朱棣,再次发动战争抢夺皇位呢?
朱高炽暴病身亡时,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在北京城中安插了心腹的朱高煦,在接到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后,立马派遣了一支暗骑,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他。
但是朱瞻基早就开始防备着自己的这位二叔,因而回京的速度极快,使得朱高煦仓促之间组织的暗杀行动并没有成功。安然入京的朱瞻基顺利登基,一边妥善处理了父亲的后事,一边安抚着朱高煦的情绪。
在截杀计划失败之后,朱高煦开始策划谋反。他多次向朱瞻基上书提出建议,都一一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站在朱瞻基的角度,他是希望朱高煦能够改过自新,但朱高煦却把大侄子当成了软弱无能之辈,势要当第二个朱棣,把皇帝侄子拉下马。
迫不及待的朱高煦,联合了山东都指挥靳荣共同起兵造反。朱瞻基听闻二叔起兵造反,第一时间御驾亲征前去讨伐,短短几日就击溃了叛军,大势已去的朱高煦只得率领部下出城投降。
截杀太子和起兵谋反,这两条罪状随便用其中一条,都能让朱高煦人头落地,但是朱瞻基念及叔侄情分,只是处死了跟随他造反的党羽。朱高煦本人和他的儿子,被押回京城贬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
汉王一脉在被软禁了三年后,朱瞻基亲自前去探望,却不曾想朱高煦突然伸出了一只脚,直接把宣宗绊倒在地。这让当朝皇帝的面子往哪里搁?十分恼怒的朱瞻基,当下命人抬来一口铜缸,将朱高煦压在缸下。
戎马半生的朱高煦也没有束手就擒,因为常年在外征战,也颇有些力气,被铜缸压住后硬是顶了起来,还作势要朝宣宗扔去。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朱瞻基,于是命人压住了铜缸,并且将火炭置于铜缸周围点火炙烤。就这样,朱高煦被活生生地烤死在铜缸之中,连带着他的后妃和儿子也全部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