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3:响彻千古天籁音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3:响彻千古天籁音

画外音

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更多地以诗词而名著于世,但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则是因为他在散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苏轼所创作的众多散文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他在黄州所写的前后《赤壁赋》。位于长江之畔的湖北黄州,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正值盛年却贬官于此的他,有“人生几度秋凉”的落寂,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面对滔滔而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慨叹,更以一双前后《赤壁赋》谓之千古绝唱,那么,《赤壁赋》究竟是怎样的文章?这其中又隐藏着苏轼怎样的心境呢?

图片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是大文章家,北宋的散文,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我们前面讲诗曾经说他的诗有奇趣,那么他的文呢,前人说他“苏文如海”,就是说他的文章写得是洋洋洒洒,放眼望去横无际涯,特别有才气。

他的这些很著名的文、最著名的文大部分都是在黄州时期所写,你看这个黄州对苏轼真的是很特殊的一个地方。特别是在黄州他写了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成为千古绝唱,这两篇赋写在同一年里,《前赤壁赋》写在七月份,《后赤壁赋》写在十月份,这是农历,这个七月份当时已经到了秋天,到他那十月份已经是到了初冬时节。《前赤壁赋》,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它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这么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号这天晚上,我跟朋友泛舟赤壁。当时什么情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波光潋滟,清风徐来,我们喝着酒唱着歌,唱着什么歌?唱的是《诗经》里边的《明月篇》(月出),这《明月篇》什么内容啊?说明月呀明月,出来多么地明亮,美人的容貌是多么地漂亮,她的身材是如此地窈窕,止不住我的相思、我的烦恼。像情诗一样。这个时候月亮从东山那边升起来了,徘徊在星斗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什么意思?在江面上有白茫茫的雾气,把我的一叶小舟放在江中任它纵横,任它驰骋,感觉就好像驾驭着清风在宇宙之间航行,不知道船会在什么时候停下来,这并不重要,感觉到这一刻我遗世独立,仿佛已经成仙。

苏轼的这个《前赤壁赋》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一个仙境当中去,展现了一种浩浩茫茫的一种境界,这个背景特别大。这么欢乐,跟朋友在一块儿喝着酒,然后苏轼扣舷而歌,就敲着这个船帮子,一边敲着和着节拍,就唱起了歌,手中的船桨拍打着江水,小船儿溯流而上,月光多么明亮,美人令我神往。瞧人当时的文人,这是被贬黄州啊,这是什么心境啊?有月光、有江水、有小船、有美酒、有诗篇。

唱得正欢呢,客人里头有个道士叫杨世昌,苏轼唱完歌之后,杨道士就开始吹箫,还有伴奏,这箫吹得如泣如诉,蛟龙听见都掉眼泪,非常地悲伤,让人听了之后觉得心里头特纠结。一曲吹罢,苏轼就问他说,怎么了你?怎么弄得这么悲伤啊?什么意思啊?我这喝着呢,这让不让人喝了?就这意思。杨道士说,嗨!我有话要说。他有什么话要说?他说你看,咱们现在来的这个地方叫赤壁,赤壁这个地方有夏口、有武昌,想当初这是周郎抗御曹操的地方,这是曹操下了江南要剿灭东吴的地方,想曹操当年,那《横槊赋诗》,一代枭雄那什么劲头啊,现在人在哪儿呢?找不着了,随着这滔滔的江水都湮没无迹了。英雄尚且如此,我等跟英雄比起来就是小虾米,我们天天就是打着鱼,捕点小鱼小虾,过点小日子,你就这么高兴啊?你扣舷而歌,你还美人神往,我们明天就可能不在了,生命特别短暂,我们什么都没给这个世界留下来。我们很想长时间的占有清风明月,不可能啊,为这个,我觉得伤心。说白了,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享受呢,一切都不存在了。

其实你觉得这是杨世昌自己的悲哀吗?不是。怎么可能呢?谁都会这么想。特别是在最欢乐的时候、最美妙的时候、最幸福的时候容易想,哎哟天哪,再延续上几个小时吧。不成了,一会儿下雨了,明月也没了,船就该回去停在船坞,回家睡觉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这实际上你注意,就是苏轼抛出来的一个问题,至于杨世昌当时是不是这么说的,其实根本不重要。关键是,在如此美妙欢乐的时刻就会想到人生短暂,你再及时行乐,乐总是要过去的。怎么办?苏轼有办法,苏轼说,你知道这江水跟明月的本来面目吗?不知道吧?我告诉你,你听明白了就没这么悲伤了。苏轼写道: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前赤壁赋》

什么意思?说我告诉你,江水和明月自古以来就有,江水每天都在流动,月亮有缺有盈,但是江水流动的过程,流多少也不会因为老在流动就减少,月亮有盈有缺,它盈的时候也没见它多出一块来,所以天地自然之道,盈缺、多少这是自然之理,你用不着为这操心,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你不是嫌时间过得快吗?你不是觉得生命短暂?我告诉你,时间要是过得快,从变动的角度来讲分分秒都在变,一眨眼就不是刚才;你要说它不变,清风明月自古而然,一直都在这儿待着,从来也没离开过,用不着这么悲伤。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什么意思?生跟死就是生命不同的形态,生命从来都不会消失,就跟江水永远也不会消失一样。只要你现在好好地享受,把你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自然长河当中去,你就不会悲伤了。你抓住当下的每一刻,尽情地享受这明月清风,你还会有忧伤吗?

大家注意,这是赋,赋这种文体它有个特点,叫“主客对答”,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就要对它进行回答。所以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杨道士提出这个问题,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苏轼回答了自己心里边的一个问题。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被贬官黄州是苏轼仕途的一大坎坷,在此间,心情郁闷的他数度赴赤壁怀古,遗世独立的《赤壁赋》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念奴娇》均创作于谪居黄州两年后的宋神宗元丰五年。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从怀古到怀己,这是他内心挣扎后的释然,完成了对自己人生命题的思考,在思考过后,苏轼又将怎样去实现呢?

图片

百家

讲坛

康震

这篇《前赤壁赋》表现的是一种旷达的胸怀,看得比较通透。但是问题(是),大家也(在)心里有个问题说,那为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都很想知道怎么才能做到?怎么才能做?十月份苏轼就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的问题,这就是《后赤壁赋》给你解决的问题。在《后赤壁赋》里,作者一开始这么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苏轼《后赤壁赋》

十月份的时候,他跟几个朋友在雪堂喝酒,喝完酒之后,聊完天之后,就回他在江边的住所临皋亭。一路之上,看到已经有霜降,叶子都落下来了。正是初冬时节,一轮明月当空而照,人的影子在地上。一边唱着歌一边吟着诗,往回家走。这时候有个客人就说了,哎呀,这么好的晚上,有这么好的朋友,没酒。有酒吧,没有好菜,糟蹋了这个晚上。有个客人说别急,有吃的,我刚打了一条鱼上来,特别像松江的鲈鱼,味道肯定很鲜美,只可惜没有酒。苏轼说,没事儿,有酒,等一下我回家。回到家找了王闰之,王闰之说我早就准备了一壶酒,知道你们总有一天会用到它。

你注意,这个文章写作很巧妙,他在凑条件你发现了吗?他要不把这条件给你凑齐备了,今儿这赤壁就去不了。你注意,他是前面先跟朋友都在一起聚会了,出来的时候没打算去赤壁,这走在路上看见月白风清,这么好的一个良辰美景,得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得吃点;得喝点;得聊着点,可是没菜,朋友说我打了一条鱼。说没酒,没酒回家跟媳妇一说,媳妇说我知道你这帮朋友都这毛病,“以备不时之需”,早准备好了,多么及时的媳妇,多么及时的酒。条件具备了,去哪?赤壁。七月份咱们去过一趟,十月份会怎样?你看,这是有备而去。去这一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苏轼《后赤壁赋》

这写得多好,你注意,他这个节拍非常地鲜明,这种节拍它符合人的情感的节拍。去了一看,跟七月份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到了初冬时节是枯水期,所以石头都冒出来了,站在岸边上,看着壁立千尺。水呢?水位下降了。但是别有一番景象。苏轼把衣襟撩起来,爬到山上去,吹口哨,发出很尖锐的长啸之声,这个吹口哨这长啸,这是古人的一种雅趣,跟我们现在吹口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吹了一会儿,觉得周围森森然,夜幕降临,有点恐怖,寒气逼人。朋友们都没跟他爬上去,就他一个人在上边儿待着,待了一会儿就下来了,下来事还没完呢,不是本来是来赏月的、看江水的、喝酒的、吃鱼的吗?下来以后: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赋》

回来干了一件事,从山上下来,坐在船里头,把这缆绳放开了,随便飘,任舟而行,走到哪儿都行,无所谓,非常地任性放达。正放达着呢,突然有一只黑白相间的鹤。横江而来,翅膀特大,跟车轮子似的,就从他的船旁边掠过去了,仙鹤从船边掠走了。

今天晚上的聚会就算结束了。聚会结束了,苏轼的情怀还没结束,文人梦多,回到家里以后睡觉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道士跟他作揖问他,今天在赤壁玩得还行吧?苏轼说还行,挺高兴的,您是哪位呀?我怎么没见过你啊?道士不说话,光是看着他笑。苏轼灵机一动说,你是不是就是那只仙鹤呀?你是不是仙鹤变的?还是你变的仙鹤?道士不说话,没了。苏轼醒来了,找这道士,窗户一推开,明月当空照,什么都没有。

大家说那这篇文章说什么呢?挺有意思。这篇文章学问大了,你看,苏轼在这里边有意识地设了一个局,前面的那个喝酒吃鱼,这都是在做准备,后边的关键是那道士和这只仙鹤,你说道士是仙鹤变的还是仙鹤是道士变的?也还是苏轼变成了道士又变成了仙鹤?这都分

不清,也没必要分清楚。很有可能是诗人开始扮演着自己,后来扮演了仙鹤,再后来扮演了道士,然后还假装醒过来问观众说,你知道那道士是谁吗?你知道那仙鹤是谁吗?其实观众多聪明,看来看去,你就演的是独角戏,就是你自己。他为什么变来变去呀?那是,既然改变不了命运,总能改变心情吧?我变成道士我吹箫;我变成仙鹤我自由往来;我变成我自己我做一个梦,这不就是庄周说的我梦见蝴蝶了还是蝴蝶梦见我了?通过这种自由的生命形态的互相的转换,来达到对现实生活中痛苦的解脱吗?这就是苏轼的手段。

图片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前后《赤壁赋》代表着苏轼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的“遗世独立”、“沧海一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等词传之后世,成为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苏轼的赤壁怀古之情虽然豪迈,但却发生了误差,历史上真实的赤壁是在蒲圻,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而并非黄州。赤壁虽假,却并不妨碍《赤壁赋》名垂千古,也正因为苏轼,黄州赤壁成为了新的名胜,历史上就此出现了两个赤壁,一个三国周郎赤壁,一个苏轼东坡赤壁,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谪居黄州期间,苏轼除了怀古之外,他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大家可能会说,这前后《赤壁赋》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我们还是更想知道苏轼的文章有没有写他日常生活的?有,而且写得特别好。如果说前后《赤壁赋》是一种旷达的心境的话,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写的文章就表现了他的适意、舒服,适意的一种人生。

苏轼在黄州有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家里头都有什么小花园、小园林,苏轼经常去转,在一篇文章《定惠院记》里边,苏轼记录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场景,写出了他的日常生活,从这个日常生活里头,你就能看出来他在黄州是怎么样生活的: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苏轼《记游定惠院》

这段写得特别好,他说什么呢?在黄州的定惠院,定惠院是一个寺庙的名字,东小山上长了一株海棠花,海棠每次花开,苏轼都带着朋友在花下饮酒,到现在已五醉于树下。我已经醉了五次了,这说明什么呢,他被贬黄州已经五年了。今天,带着他的朋友道潜法师还有其他几个朋友又来到这儿喝酒,没想到,海棠花这儿主人已经换了,主人换了,但是因为我的原因,不但没有把这棵树给伐了,而且对这棵树精心地照顾。他特别指出这个主人是个市井之人,不是知识分子。你看,这儿的关键词是,他喜欢海棠花,他来了以后,海棠花主人已经换了,是个市井之人,但是因为是东坡喜欢海棠,保留了。还有一棵树是枳木,就跟橘子很相似的一种经济作物,花特别地大,像老人头一样,花朵累累。本来挺好的,但是当地人不喜欢,本来是要伐掉这棵树的,但是也因为我的原因,没有伐。

听出点味道没有?因为大家知道我喜欢海棠花,喜欢枳木,喜欢枳木的花,所以不去伐它。虽然是市井之人,但是他们都是通情达理之人,知道苏东坡有这样的情趣。那你觉得这些市井之人他们有没有情趣?当然有了。

今天的苏轼活动是怎么安排的呢?先到一个姓尚的家的园子里头去,说“尚氏亦市井人也”,他也是个普通老百姓,可是苏轼说,他们家里头特别地干净,种的有竹子,我一到他们家,就睡在一个躺椅上,喝得有点多了,睡在小躺椅上。朋友里头有一个姓雷的,弹琴,“铮铮然,非人间声也。”听着这个琴声,觉得不像是人间的音乐,像是仙境一样。听着听着,听了以后可能就睡着了,醒来干了一件什么事?离开这姓尚的家里的园子,接着到市集上去逛逛,买了个大木盆,想用它盛水,洗点菜洗点什么水果,然后拎着这大木盆接着走,沿着一条小水沟,走到一家何氏和韩氏的园林里头,这何家和韩家的园子也挺大的,而且他们家正准备要整修大堂,所以有一块空地,坐下来接着喝酒,喝酒中间有那位朋友,有那位朋友就把他们家那个“为什么酥”给拿出来了,大家还都记得吧?苏轼给这饼起的名字就是它“为什么酥”,就今儿在这儿喝着酒又碰着这个“为什么酥”,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竹子,一边听着音乐,跟这些所谓的市井之人处得挺好,很自然。

你看,先去看了海棠花,一看,还在这儿呢,没砍了?说您老先生喜欢我们哪儿能砍呢?又去看枳木开的花,这不是你们不喜欢,没砍啊?没砍,你喜欢我们哪儿能砍啊?凡是你喜欢的我们都保留着。又到人家老尚家里头去,坐在躺椅上听着雷氏弹这个琴,挺好的。弹了一会儿,不待了,干吗去?我买一大木盆,媳妇让我买的,回家洗菜方便。买了盆,拎着盆沿着小水沟到了何氏的园子,到这儿以后,坐下来接着喝,吃着“为甚酥”。吃了一会儿,主人说接着喝。不想喝了,我想回去了。很随性。喝得正好呢,大家说接着喝接着喝。就不想喝了,对不起,你们喝着吧,我走了啊,打声招呼。走时候把门带上啊。出去了还拎着盆呢,还拎着盆你别忘了,拎着盆又走,又走到一家姓何的小花园那儿,看人家种的橘子挺好。说给我点呗,回家种在我们家那雪堂边上去。行,你要就给你。又给他些丛橘的种子。

好了,回到家里头一想,今天玩得挺高兴的、挺随性的、挺自在的,没人拦着,没人挡着,没人非得死缠着让你写诗。但是今天有个特殊的客人他必须得照顾到,我们前面讲黄州的时候,讲到他的朋友的时候,说到黄州的知州徐大受对他相当不错,这一次跟他一块儿转来转去的除了那个道潜和尚之外,还有徐大受的弟弟徐大正,这徐大正到黄州来看他哥哥,准备到福建去做官,今天跟着他(苏轼)转了一天的园子,临走的时候说,说苏先生,您要不然把今天的事给它写下来,我拿到福建去,我想你的时候我拿出来看看,您看怎么样?苏轼说行,没问题。这才把这篇文章写下来。

一写下来就成名篇了,你说这怎么办?为什么能成名篇?因为兴致很自然。文章为什么能很自然呢?因为他的性情很自然。你看他写得有点啰嗦,像流水账一样,可是我们喜欢这种流水账。

图片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这样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之人的性格和交友方式,使他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内心再有不平和苦闷,也都用热爱生活的心一一化解。在黄州,街头巷尾热闹丰富,市井之人也知情识趣,苏轼固安然于此,但在夜深人静时,在清风明月之中,也唯有知己才能体会“千里共婵娟”。

百家

讲坛

康震

还有一种人生,是在这层次之上,更让我们着迷的,就是安闲的人生。闲,我们经常说闲得发慌,就那个闲。这是闲得不是发慌,这闲得很美。他有一篇文章很短,叫《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这写得太绝了,这天底下最美的文章。大家说你先别激动,这到底说的是什么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晚上,我正打算脱了衣服睡觉,突然月色入户,突然一缕月光照到家里头来,“欣然起行”,我就跟通了电似的,自然而然地就起来了,不睡了,“欣然起行”。是谁把他叫起来?月光把他召唤起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这么好的晚上我去找谁?张怀民,张怀民最合适。张怀民跟他(苏轼)的命一样,也是给贬到黄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到了承天寺,太绝了,“怀民亦未寝”,一路子人,张怀民也没睡,可能正在这儿也琢磨我找谁去,苏......还没想完呢,苏轼进来敲门。你是谁呀?我是子瞻。趣味相投,这叫什么,这叫知己。还有这种知己吗?一缕月光就把俩人给弄到一块儿了,这“千

里共婵娟”距离太远了,其实一里地能更好地“共婵娟”。“怀民亦未寝”,张怀民也没睡。猜着了,他不可能睡,他要睡着他就不是张怀民了,我也不会找他了,我找对了。“相与步于中庭”,这回高兴了,两个人在承天寺的院子里边散步,散步就看着这个月光下的景致。那天晚上你可是没见,当然我也没见。那天晚上承天寺的月光照射下来的时候,整个承天寺的那个大院里头,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缸一样,清泠的水,里边有各种水草在水中飘逸,什么水草啊?像藻类的、像荇草之类的水草,其实那水草就是什么呢,就是院子里种的柏树和松树,只不过在苏轼看来,这月光如水,好像把这松柏都浸泡其中,感觉像是清泉中的水草一样。太美了,都美糊涂了。苏轼接着说,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我告诉你,到处都有,但是你们就是看不见,也体会不到它的美妙。为什么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世上就是因为没有我们俩这种闲人,我们真的很闲,我们闲我们才能知道它的美。

大家说,这话说得,怎么闲成这样还能感觉到美?那是,我刚才说了,这叫安闲。你平时都很忙碌,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可能体会到身边存在的那些看上去有点细碎的、美的东西,人只有闲下来,安静下来,安详下来了,才能体会到身边平时容易忽略的感情和景色。

你看,苏轼的文,前后《赤壁赋》那么地旷达,那么地超然,跟自然融为一体。苏轼逛园子,买木盆子,过得很自信、很潇洒、很随意。苏轼晚上不由自主地跑到朋友那儿去,他也没睡,两个人一起在院子里边散步,享受着这安闲的一刻。在黄州这个地方,这口原来苏轼认为是一口枯井的地方,不但没有让苏轼觉得干渴,反而让他酿造出生命的清泉,这就是苏轼的魅力,也是苏轼文章的魅力。

苏轼写文章、写诗、写词有很多的机缘,我告诉你这机缘很重要,很多非常巧妙的机缘、非常有趣的机缘成就了苏轼的创作。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只有他才能比别人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机缘,这些机缘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就像写在文学边上的一些小的一些花絮一样,让我们能够看到苏轼的文学创作,他的灵感来源于何处。这些小故事、这些小灵感和小花絮是什么呢?这就是下一次我们要接着讲的。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大江东去,咏赤壁绝唱;生死茫茫,叹当年明月。虽然文学才华有着先天的因素,但文学知识却需要后天的积累,那么苏轼是怎样学习和创作呢?苏轼的广博和灵感又来源于何处呢?《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四集《写在文学边上》。

(0)

相关推荐

  • 岁时。处暑。“我们去赤壁玩吧。”

    "岁时  8月23日  处暑" 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明 仇英 赤壁图局部 壹 今日处暑,也是七月十六.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 ...

  • 20210612教学手记——江畔知己相聚,学生送来了酒与肴

    崇拜苏轼,因为他真实而有意味. 与知己好友相聚,长江边上,赏清风品佳茗,谈到夜深人静,不知今天是否有月,假如有月,不知与当年七月十月之望的月是否相同,不论相同与否,我想,当年苏轼携洒与客泛舟赤壁的情景 ...

  • 客醉赤壁梦游黄,我心归处是吾乡

    靳超 [导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与其说江上孤鹤幻化为仙人,不如说苏轼幻化为一只自由的梦中孤鹤.他在被贬黄州的苦闷中尽力地挣脱,挣脱,可是除了诗酒一朝醉的排遣,他还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百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来评赞苏轼这首<江城子>.在这首词中寄托了太多苏轼对王弗的思念,那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历经磨难.波折不断,在地方上的任职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以"黄州被贬"为分界线,之前他在密州.徐州.湖州担任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

     苏轼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他虽然被认为是天才,但文学知识却需要后天的积累,那么苏轼是怎样学习和创作的呢,他的广博和灵感又是来源于何处呢.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画外音 苏轼一出道即获得欧阳修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但是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的过程也充满了苦痛和变数.他二十二岁名震京师的时候,当朝皇帝还是宋仁宗: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8:布衣之交

    画外音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可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而在这其中,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2 :自古英才出少年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