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老师教这首歌,不明所以:为何“但愿永远这样好”?看到电影已是很多年以后。里面的少年阳光爽朗,歌声清澈。故事情节简单,人物性格不复杂,是涌动爱意的故事。德国、法国的风光也美。
《玫瑰人生》是一部传记电影,讲述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传奇的一生。整部电影是碎片化的回忆组成,打破了年份顺序。镜头有些摇晃。看起来显得杂乱。或许当人的一生结束之时,回忆不会沿着成长之路展开,是随着情感流动而忽前忽后的跳跃、无序。皮雅芙一生波折,终年不足五十岁。童年遭遗弃,辗转妓院,马戏团,经历街头卖艺,酒吧卖唱。她歌声迷人,无奈境遇颠沛。她深爱舞台,深爱歌唱。经历磋磨,天赋终于在人群闪闪发亮。痛楚,饥寒和喧嚣占据她人生的大量篇幅。成名之前窘迫,成名后依然面临各种挑战。身体和精力不断消耗,深爱的人遇难。人生大起大落,浓墨重彩。饰演皮雅芙的玛丽昂·歌迪亚深情投入。身躯瘦小,面庞苍白,在歌唱中眼神专注而又困惑,关于爱,关于生命和不得不承受的痛苦。在黑暗中穿行的人生,爱而不得,得而又失,唯一紧握的是歌唱的天性。
电影里几乎最平静的一个镜头是身体还健康的皮雅芙一个人坐在海滩晒太阳,手里做着编织。女记者做了简短的采访即离开。皮雅芙散淡放松,仿佛已卸下所有重担。
公爵无法流畅地对公众讲话。导致如此现状的最大原因是成长中的一再被否定。训练顺畅的讲话,也是如何重建自信的过程。而公爵可以选择用哪一位治疗师,以及是否信任治疗师——追根究底,是信任。然而,他从未向外界透露他为公爵治疗,甚至是他的妻子。他有严格的职业操守。
《国王的演讲》像是一个生动的心理分析案例,它在说:试着用情感而非用外界制定的条条框框去抉择,是更忠实于自己的,也可能是更有效果的。
作为一部悬疑片,电影设计极为精妙。不多的场景和人物,随着不同人物对当时发生现场的说明、解释,呈现出事件真相的不同可能性。台词同样精巧。是思维缜密的电影,剧本扎实,经得住反复推敲。电影拷问人性深处的欲望和善恶。这些电影都有良好评价,偏向文艺,资源稀缺。是我鲜少接触的类型。
夸张的飞机头,尖头鞋。台词不多——很符合北欧人的性格吧。一支乐队,从列宁格勒出发去征服美国。乐队成员几乎很少说话,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在美国,为迎合人们的欣赏风格不断做着音乐调整。几经辗转,还是没有得到美国人的认可。直到他们跨越边境,去到墨西哥,人们跟随音乐起舞。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美国不是列宁格勒牛仔的归宿。他们想念家乡辽阔的原野和隆隆作响的拖拉机。电影用荒诞的方式引发思考。发达的美国是站在至高处的评判者吗?美国大众的音乐欣赏有着极为狭隘的一面呢。
“或许得开始承认那些令我们无能为力的环境,我们自己也得负上责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们的潜能发展。你看本片,应该明白人类的行为有多愚蠢,紊乱将人蚕食,情况越来越严重。”——本片导演罗伊·安德森电影的色调极为冷淡,布景简单如舞台剧。几乎每个场景中,摄像机都在固定的位置,使摄像画面仿佛人手所画,带有透视的作品。人物表情淡漠,情节让人感到荒诞无力。点燃自家店铺骗取保险金的父亲,写诗发疯的儿子,工作多年突然被辞的员工,童言无忌被献祭的孩童,试图靠贩卖十字架发财的商人。男人写出的诗句中透着清醒。在白女巫似乎隐隐出没的人物中间,使人不禁想问:到底谁疯了?
这部电影和《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出自同一位导演。贯穿电影始终的出色的音乐是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没有过去的男人》中有对身份的思考。失忆的男人忘记了一切,他无法找到住处和工作。生活只能从最底层开始。流浪汉和社会慈善机构给了他温暖和支持。生活慢慢有了起色。而要完全的重新开始,他必须找回身份,回到过去,解决当时悬而未决的问题。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