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龙王为什么也有太子,而且还有个三太子?

太子这个说法,在汉语里的意思,早先是比较明确的,也就是被确立为王权继承人的人,才能被称为太子。尤其是在汉朝时期,太子册封的程序也比较复杂,一旦确立,不仅要通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来确认,还要祭告天地,祭祀祖宗,也就是通知天地和祖宗,这个人就是太子,以后是要继位的。

但中国从进入大一统时代之后,在王权继承方面就是赢家通吃的原则,一旦继承皇权,那么其他皇子皇孙和他的关系就都变成了君臣关系,无论辈分关系如何,在黄泉面前都是要低一等的。当然,在汉朝封建制度还比较严谨的时候,不仅太子有权继承,而且一旦有人被封为王侯,就等于也承认了他们是国家的股东,也可以世袭,但皇权可以对这些世袭王侯以各种名义进行折腾,乃至直接废黜。

所以,在汉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夺嫡之争都是非常血腥的,因为赢家可以操纵别人的命运,而输了的一方则只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比如曹丕和曹植争储,最后的结果是曹丕胜出,曹丕对曾经威胁过自己的亲生兄弟始终记恨,用各种方式进行管束,曹植更是被徙封多次,迁都多次,有苦难言,也只能忍着。

在这个意义上说,太子在这个时期的汉语里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并不存在被人误会的可能。但是在汉唐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中间,并不是如此,他们并没有采用和汉人一样的赢家通吃的继承制度,而是承认每一个君主的儿子都有继承权,而且更多的时候都是兄终弟及,比如匈奴是非常典型的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草原游牧民族采用这种继承制度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游牧民族总体而言不太容易建立一个特别稳定的秩序,总是处在各种战争状态之中,这当然需要有比较年长的君主来统领部族,其他人才能比较安心。但坏处也很明显,就是第一代问题不大,第二代之后有继承权的人越来越多,就难免出现内斗,甚至演变为内战和分裂。大多数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只能维持一百多年,原因就在这里。

到了宋元时期,因为宋朝和辽国、金国都通过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两国并存,同时交往也比较多,所以辽国和金国也在文化上接受了不少中原文化的东西,在很多方面甚至就是直接模仿中原文化。这其中就包括在一些称谓上,直接模仿中原文化。比如辽国很常见的称呼高级将领的说法是“令稳”,其实就是契丹语音译的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令公”。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从中原王朝移植过去的称呼,就是太子的说法。中原王朝并不是所有皇子都能被称呼为太子的,但游牧民族并不管这一套,他们直接把所有王子都叫太子。当然,这么说也不能说错,反正他们确实都是有继承权的,所以出现了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之类的说法,到蒙古时期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蒙古语音译的“台吉”,其实也就是王子的意思。

到了元朝和明清时期,尤其是元朝和清朝,随着民间话本故事之类的通俗文学的出现,汉人民间又反过来受到了蒙古和女真族的文化影响,也直接把各种王子都称为太子,也就是各种太子,比如清朝时期形成的《说岳》的故事里,就有四太子兀术的说法,金国皇帝其他的儿子也都被称为各种太子,汉人也就逐步接受了。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故事也同样是在从宋朝到清朝的漫长时期里不断流传和演变的,所以封神演义里出现了哪吒三太子的说法,但哪吒的父亲李靖虽然是托塔天王,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他的儿子都叫太子,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和木吒也都没有被称为大太子、二太子,但哪吒却在这个故事逐步流传和形成的过程中变成了三太子。

同样,在西游记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太子,其实都是王子的意思。比如每个龙王都有太子,而且不止一个,白龙马也是龙王太子。但这些龙王的儿子实际上也只是普通的王子,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获得了继承权,尤其是四海龙王这样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他们的身份,更是玉皇大帝给他们册封的职位,他们的儿子是无权自动继承他们的位置的。

即便如此,即使是在民间传说中,关于汉人王朝的传说中,并不会出现多个太子的情况,而是非常确定的,只有经过了册封程序和得到皇帝认可的太子,才会被称为太子,其他皇子就只是皇子,而不是太子,更不会被称为三太子四太子之类。这说明,即使在古代民间流传的故事里,汉人王朝的继承制度也是很清晰的。比如同样是在说岳的故事里,兀术被叫做四太子,而赵构并没有被叫做九太子,就说明民间传说也知道,中原王朝只有一个太子,而金国的每个王子都是太子。

《小舍得》:中产阶级视角下的保姆是坏人,小镇做题家都靠不住

从《欢乐颂》到《小舍得》:请你告诉我,穷人怎么做才能不错?

什么是最好的防疫模式?张文宏回应了

“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蒋介石高估了粟裕手里的兵力

塔山前线四纵伤亡惨重,预备队一纵就在旁边,林彪为什么不投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