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中介办假儿童疫苗本,是怎样“通关”的?

文|罗志华

“不管你的孩子哪来的,只要付钱,我就能给宝宝办出《预防接种证》。”近日,媒体的一则“可以买卖的儿童疫苗本:虚构婴儿获接种记录,中介能指挥人随意删除”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据报道,有些特殊孩子——如被拐卖的儿童和不符合法定条件收养的孩子,以及因各种原因父母无法公开关系的宝宝等,因通过常规渠道无法获得《预防接种证》(简称“疫苗本”),会影响上学、出境等社会活动。有“中介”就瞄准了这点,开始倒卖儿童疫苗本,把很多根本不存在的儿童疫苗接种记录,添加到官方疫苗管理平台,进而办理疫苗本。

从报道来看,买卖儿童疫苗本俨然已成为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有人负责招揽生意,有人负责虚构接种记录并制作疫苗本,有人负责更改疫苗管理平台上的信息。

面对如此严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需要追问的是,他们是如何在常规渠道中“插队”,背后的漏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从需求端来看,儿童疫苗本是每个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必须提交的材料。现实中,对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来说,获得儿童疫苗本的渠道还是比较简单的。即使遗失了,也可以补办,没必要做假。

但总有家庭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疫苗本。比如有孩子没有按期完成计划免疫,导致疫苗本有漏项,入园入学受阻,需用假疫苗本来搪塞;

比如有孩子因患病而不适合打疫苗,在疫苗本上已注明不能按期打疫苗的原因,但家长担心孩子病情被人知晓而受到歧视,进而用假疫苗本来代替真疫苗本……

这些需求叠加,让买卖儿童疫苗本变成了一门“好生意”。

再者,假疫苗本的存在也会给我国当下传染病的防治“添乱”。现如今,我国正在逐步加大结核病等传染病的防控力度。也因如此,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

考虑到有些留守儿童因监护不力、频繁流动,在接种方面的衔接出现漏洞等情况,国家卫健委去年还专门发布文件,明确规定托育机构、幼儿园和学校应当将《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纳入儿童入托、入学报名程序,《预防接种证》查验相关资料应纳入学生健康档案,此举既是为了督促家长尽责,也是希望及时发现漏打预防针的孩子,进行免疫评估和补救接种。

但买卖疫苗本现象的存在,让这类堵塞传染病漏洞的措施再添新漏洞。也就是说,一边有人在补漏洞,一边有人在捅篓子。

就目前看,面对买卖儿童疫苗本的黑色产业链,除了要强化全链条监管与打击力度之外,还应反思某些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的漏洞。

报道称,在一些医疗机构里,电脑上操作接种记录的账号和密码就一个,很多医务人员都知晓,放疫苗本的抽屉日常也不上锁。这样的管理漏洞,难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此外,疫苗本上的信息需与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上的信息相互对应,但一些黑中介不仅能够制作假疫苗本,还具备随意修改电脑信息的“超强本领”。

这些漏洞的存在,无疑在某种程度上给“黑中介”的行为提供了“方便”。就此而言,有关方面不妨及时介入追查,究竟是黑客侵入还是存在“内鬼”,一并查清,给社会一个交代。更何况,儿童疫苗本的买卖活动本就涉嫌违法,这更应纳入依法治理的范畴。

□罗志华(医生)

编辑:马小龙 实习生:祁倩倩 校对:吴兴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