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孩子们以书写相约每一天(下)
在坚持写随笔一个月的那天,我写下了另一篇博文作为纪念。
与你一同书写(2010-04-01 21:36:53)
今天是六班的孩子连续写满31天的随笔,开始向一个新的月份进军的日子。
在这一个月里,每个孩子都极力遵守天天书写的约定,却很少放任自己“每周可以软弱一次”的权力。
璇生病在家的时候不用提醒,也会写好随笔。因为参加诗社朗诵表演连续三天都要九点才能回家的昭和遥主动要求用周末来补好随笔。耗子在丢了随笔本的那几天简直像是丢了魂儿并写下了深情无限的《随笔本你在哪里》。希文常常会嫌自己写得不够完美而要求重新誊写一遍……
(这些看似乱糟糟的文字最是珍贵——在我写评语表示赞许之后,孩子用更苛刻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文章,在我的评语后写下对自己的批评和反思,然后我再把我的意见留在后面。如是再三,因为对自己负责,也是因为我们写下的文字并不是为了应付而敷衍制造,之后便可以丢弃不管的。)
在这一个月里,我欣赏到那么多的佳作,与此同时,随笔讲评课成为每周最令孩子们期待的一道美馔——
我们由衷地认为娜的诗作如果谱上曲会被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星抢着来唱。我们和远一样,任由他笔下那只毛色暗淡的流浪猫“在心里扎下了根”。我们一起流着口水听周可读《一碗鱼丸》,在娜瑶远怡四人联笔创作的《木兰从军》中与远远的木兰近近地同喜同悲,刚被子雯的妙笔牵扯着陷入渺渺清愁,又给她的连载小说《娃娃脸》吓得半死——这时最需要浩然的一首小诗,清亮纯净,可以解忧……
这是我因许多孩子的巨大进步惊喜不已的一个月——
成的书写变得多么工整啊,他描写的妈妈“砍价”让我看到了卖主那张苦着的脸。番茄的文面由被警告到被传阅,也不过是几天的工夫。鹰和朝曦的每一篇随笔都有独得的感悟。笑海能把人人都写的题材写出别人都没有品出的妙处。子凡啊章程啊鹰啊超啊这几个男生总是把题目拟得让人拍案叫绝。铭、源、剑、玮、儒、奕、玲、婷和瑜时不时冒出的佳篇让人忍不住称赏。由璇、译和睿引领的刻画同学之风愈刮愈盛,言辞间由开始的不乏调侃到现在的彼此欣赏,孩子们的对视间开始有了默契。俊、民和金锋也时有佳句,更能坚持日日完成定额,这份坚持殊为可贵。连全班唯一“晒网”多过“打渔”的一夫,也连续几天在自己的记忆园里辛勤耕作了……
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在随笔里畅谈心事彼此慰藉的一个月。
和哲谈谈数学之痛再彼此鼓励不放弃,被他威胁评语不得潦草否则他以后也将一改完美的书写而专门混乱(唉,不是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你咋就不能学学我的优点啊。)听欣聊聊她的过往,心想只有这么重感情的好孩子,才配得起她那些至情至性的好朋友啊。被宏和华的随笔触动,写下我的博客;试着给任可评评理,总想为健宽宽心……
(第一次明了“好兄弟”的定义)
我真切地感觉到,因为每日的书写,我和孩子们一样,养成了时时观察记录生活、日日反思沉淀思绪的习惯。孩子们仿佛一下子大了起来,更懂事、更宽容、更善于自我省察了,他们的理性开始萌芽,而情感更趋敏锐丰富,常常令我由衷叹服,并惊讶于个体生命成长的伟力!
(把妈妈当小姑娘来疼。)
(母子相约,不懈努力。)
苹果脸读人读事读植物,让人感觉世间万物都被装进她心里,被她满怀温爱地凝视。逍坦陈自己由上学期心存应付到现在的“不再随便”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现在我每天都在思考着:今天该写什么?怎么写才能获得老师的A++或更高评价?似乎每天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从交随笔那刻后,就一直处在思考中。……现在的我,已经不是那个混日子的我了,我要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来充实自己!”(《生活是为了充实自己》)而耗子则刻画了班上现在的风貌:“'今天的作业只有一篇随笔。’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欢呼声和叫好声,谖子老师微微一笑,并不多说什么就走出门去。我不禁感叹:何时起一篇随笔也足以让我们欢呼雀跃了呢?……渐渐的,写随笔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写下即永恒’五个字似乎开始刻到我们的生命里。”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深知我心。和你们一起书写的日子里,我也同你们一起收获着。当我今晚坐在电脑前,完全依据回忆想起你们每一个人的样子、文字与书写风格,还有那些纸页间的灵思妙悟,我的心中充满幸福。
有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游戏。比如说在放长假的时候争夺全班随笔“命题权”。
(2009年12月31日,为争夺给元旦随笔命题的特权荣耀,李皓、张希文、邓哲几个孩子拟定了九个题目,规定了题材手法,由邓哲制成了这张图文并茂的九选一随笔命题表格。)
时间来到一年零九个月以后,我的孩子们已经进入初三。继续天天写随笔,或许对我和孩子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需要,但是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也许不太公平,家长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我也心疼孩子们晚睡……于是,我们的随笔制度开始变得越来越松散,不再限定数量。孩子们断续零星地交来随笔本,我写下给他们的回复。随笔,有些时候成了孩子们宣泄情绪的出口和获得抚慰的通道,也承载着我深深的眷念不舍。
2011年11月22日,我写下博文作别和我的六班孩子以书写相约每一天的日子。
那些日子
昨天问学生是否记得我们相约天天写随笔的那一天。许多学生小声或大声地念出了五个字:写下即永恒。小苹果脸却干脆地说:那是我们上初二那年的3月1日。
原来,他们和我一样记得。
2010年3月1日。那天我把“写下即永恒”大大地写在黑板上深深地印在博客上也妄图刻在我的孩子们心上。
2011年5月23日。博客停在了那一天,每次打开都是一个女孩儿的脸:明澈的双眼里盛着莫名的东西,像是分明有许多事,可她就是分明不想说。
2011年11月21日。在初三如此有限的语文课上,我们没有翻开书,而是聊天了——用奢侈的半个小时,用自由的姿态,用朴素和坦白的语气。
为什么总是这样:那些日子,当它们被从时间的流里拈起串成珠串时,才往往令人恍然惊觉一个个珠子之间竟已隔了那么远。
于我,更为熟稔的永远都是手中那支真实的笔和笔下那些确凿的纸的。带着我的本子和笔们在人世间游游荡荡,风里雨里来去,是一种令我心里感觉踏实的习惯。始终还是不惯当众书写。落笔很少涂抹的我,看着屏幕写字,却往往像是当着人说话时一样张口结舌。
而我的孩子们,书写是否会成为你的习惯之一种?当你不再被要求书写的时候,你是否会让笔游得更为恣意、畅快?
然后,是一场一场提前到来的别离。如果没有一如既往的书写,我不知道我们怎么撑得过去——在冲刺中考的日子里,转回老家中考的他,提前就读职校的她和他……同窗挚友的提前离席曾让孩子们难以接受,然而藉由书写,我们沉静了心情,开始理解那些曾经不能理解的事情,开始在离别的伤痛中成长。
现在这些孩子读大四。写字已经是我戒不掉的瘾,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