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慈:胡潜,说什么都没用,就不借你书

平生学识知何患,随世功名信不迷。随着写过的内容越来越多,越发觉得历史极其浩瀚,三国时期的豪杰俊彦如过江之卿,往往能在不起眼的人或事上发掘出不少内容。本篇要聊的是许慈,字仁笃dǔ。

许慈是荆州南阳人,虽然他也是季汉阵营中众多荆州人中的一员,但他既不是随刘焉入蜀,也不是随刘备入蜀,而是跟着许靖等人一起从交州进入蜀地的虽然他和许靖是一起来的,但他们不是同族,许靖是豫州汝南人,而许慈是荆州南阳人。

许慈师从名士刘熙,他十分擅长郑学,就是郑玄兼采古今经学留下的经学。此外,许慈还研读了《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巧的是这些内容郑玄都做过注解,这里的“三《礼》”指的是《仪礼》、《礼记》、《周礼》,看起来许慈受郑玄影响颇深。

建安中刘熙前往交州避难,许慈作为弟子也跟着一起去了,像程秉、薛综等人都是在交州结识的刘熙,这才拜在刘熙门下学习。提及“建安中”这个时间点,再结合许慈荆州人这个背景,应该指的是赤壁之战前夕,风雨欲来,该避难就避难去了。

“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三国志·许慈传》

刘备拿下益州后,许慈、胡潜都被任用为博士,与孟光、来敏一起执掌文献典籍诸葛亮等人在劝刘备进位的时候特意提到了许慈、 孟光。《三国志》对于胡潜的记载很干脆,“不知其所以在益土”,他本来是冀州魏郡人,不知怎么就跑到了益州来。胡潜虽然学识没有许慈渊博,但是他记忆力极佳,以前的制度礼仪他了如指掌,信手拈来。

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三国志·先主传》

“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三国志·许慈传》

所以刘备在恢复蜀地学业时胡潜也被任用为博士,刘备需要他来恢复汉制,但胡潜毕竟不是点读机。正值百废待兴的阶段,在恢复制度的过程中许慈、胡潜有不少摩擦,甚至每一步行动都能引发争论,许慈、胡潜这两人经常相互攻讦,他们家中的藏书绝对不会借给对方,还要在小事上相互诽谤。

这两人对自身的学识足够骄傲,又嫉妒对方能与自己平起平坐,为此闹得不可开交,甚至都抄家伙打起来了。刘备也很闹心,为了调解他们的矛盾,特地找来乐人扮演许慈、胡潜二人,效仿他们相互攻讦、相互争斗的样子,这才让他们消停下来。刘备也是用心良苦,可能还顺带启发了后来的梨园。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三国志·许慈传》

胡潜先于许慈逝世,刘禅上位后许慈迁任大长秋,他逝世后儿子许勋接着担任博士,子承父业嘛。后来仕晋的许国可能是许慈的后人,与他一同被罗宪推荐的吕雅、费恭、诸葛京、陈裕等人,分别是吕乂、费祎、诸葛亮、陈祗的后辈......只是许慈、胡潜、孟光、来敏这几个人都被他们这张嘴连累了,导致他们在当时的知名度还不如后进之辈镡承、裴儁jùn。

博学多闻,一时学士。

戴凌:戴凌:直言劝谏,享人生起落

吉茂:吉茂:本该畅游书海,怎奈变故频出

秦朗:秦朗:优哉游哉,没办法就是这么受信任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