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邂逅商子塆
玲珑|邂逅商子塆
爬完柳林的扯旗尖,吃完午饭时间尚早,驴友“快乐今天”提议去他的老家——商子塆转转,大家欣然应允。驱车不过10分钟的路程,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站在公路上放眼望去,脚下是一面斜坡,斜坡上是一片鳞次栉比的老房子。清一色的土墙灰瓦,虽朝向各异,高矮不一,但颇有岁月意蕴。正诧异眼前图景好生熟悉,有人念叨商子塆到了。如此,我方才意识到这就是大家牵肠挂肚的商子塆。
由于之前在《曹锦军围炉》看过不少有关商子塆的图文,如今意外邂逅,因而很有几分激动与欣喜,于是急切地跟着驴友们顺着公路旁的小径拾级而下。
小径由青石铺垫而成,沿着斜坡蜿蜒至村庄深处,远远望去,如一条白色游龙。青石早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石缝间杂草横生,不由得让人想见了人世的凄清。
小径的左边是山林,山林与小径交接处有许多洞穴。洞穴依斜坡而造,口径很小,伸头望望,里面极深阔,且干燥没有积水。正疑惑时,“快乐今天”解释这是当地人以前用来存放红薯、土豆等农产品的地窖。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这看似普通的洞穴,并暗自感叹起人们的智慧。
没下几步,我们就来到了一所老房子的跟前。这是一座三间式的土房,尽管部分土墙已经坍塌,横梁、木椽等都裸露在外,可以一眼望见屋里所有,甚至大门也没有了,只是简单地用晒篬和两捆劈柴封堵,但从那用石头砌成的大气的门楣中还是可以看出房主当年的阔气,只是这阔气终究还是耐不住流年的侵蚀,空留一地颓垣断壁……
一边想象着房主当年的生活,一边跟着驴友们继续前行。灰瓦,土墙,石基,木门,木窗,铜锁……房子还在,或矗立或坍塌;标语还在,“为革命种田,为打仗办粮!”,“毛主席万岁!”,“小卖部”……记忆还在,或深或浅;只是不见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转完大半个村庄,只见几个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有的斜靠墙角,有的静坐门槛,有的杵在风中,但无一例外地用呆滞的双眼打量着我们这群天外来客。看见他们的瞬间,我感受到了时光的厚度。
我尚未从时光深处回过神来,恍惚间听见驴友“快乐今天”满怀深情地说道:“喏,这就是我的老家!”我赶紧收回全部心思,认真打量着眼前的老房子。 这是两间坐北朝南的土砖屋。地处半山腰,屋后有青山,屋前有平台,屋左有菜地,屋右有通途,视野极为开阔,绝对算得上风水宝地。纵然老房子也是灰瓦、土墙、石基、木门,但与一般人家不同的是,土砖外均匀地糊了一层黄泥,槛石阔大厚实,门楣大气考究,颇有大户人家之风范。有人提议去老房子里面看看,但“快乐今天”指指木门上的铁锁,无奈地摊摊手。这真正是有家不能回啊!
据“快乐今天”介绍,当年他家在村里的确排得上号。老房子本有三间,后来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拆掉了一间。弟兄几个工作后纷纷在城关定居了,慢慢地只在清明祭祖、辞岁时才回老家,或在驴游时路过。他打算攒点钱把老房子翻新,退休后回家养老。众人好生羡慕,并纷纷建议不必大整,稍作修葺即可。五十多岁的“快乐今天”欣然认同,从他那怡然自得的脸上我们可以想见他晚年的幸福生活。是啊,落叶归根,纵使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要给身心一个归宿,而游子最好的归宿当然是故乡!
站在“快乐今天”的老家门口,可以望见几步开外有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虽也是灰色瓦当,但光亮耀眼,很是引人关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四合院前,站定后才发现四合院前立着牌坊,牌坊上赫然写着“商子塆祠堂”几个大字。祠堂正在修建,主要工程已经完工,但一些细节尚在完善中,我们去时恰好有几个工匠在做工。虽然如此,我还是穿过高大的牌坊,进入院内。因为左右侧堂堆放着建筑材料,所以我索性顺着高高的水泥台阶进入正堂。正堂装着红漆镂花大木门,里面空荡荡的,但商氏祖先牌位倒是已经被供奉着。
转身,出门,回头,四顾。站在商子塆祠堂门口,神顾这个曾经的千户大村,我似乎想见了老村庄昨日的繁华,明白了老村庄今日的孤寂,也憧憬着老村庄明日的温馨。勤劳兮繁华,智慧兮孤寂,商氏子孙和所有的华夏子孙一样,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奔出了大山,奔往了都市,奔向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因而把老房子独自留在岁月深处。但商氏子孙又和其他的华夏子孙不一样,在喜新厌旧的世俗潮流中,他们固执地保留着这些老房子。因为他们明白,纵使老房子破旧了,甚至坍塌了,但只要房子在,家就在,记忆就在,根就在!而根在,希望就在,商子塆的明天就在!
感谢“快乐今天”,让我邂逅商子塆,与岁月有个约会!感谢智慧的商氏子孙,为我们把根留住,让漂泊的灵魂有了栖息的家园!
作者:玲珑 湖北黄梅一中教师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