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黄梅腊八豆豉香

每到腊月初八这天,黄梅有吃腊八粥的风俗。还因为天冷,所做的豆豉保存的时间长,味道特别鲜美,会持家的家庭妇女都会在这一天做豆豉,称作腊八豆豉。我家也不例外。

奶奶曾说过,做腊八豆豉的豆子得粒粒是好的,所以每年腊月初七这天,奶奶就会取出收捡的黄豆重新筛选一次。奶奶把黄豆放在“簸箕拷(音)”(一种圆形的竹制品)里,用力簸去里面没有弄净的豆壳和瘪豆。簸完后,奶奶还要再选一次,她双手端着簸箕拷的两边,右手高左手低,有节奏地晃动着簸箕拷,随着奶奶的晃动,那饱满滚圆的黄豆就会争先恐后地往手低的那边滚,奶奶把左手一抬,这些滚下的豆子就都到了斗拷(也是竹制品,跟簸箕拷样子差不多,比簸箕拷深)里。这个程序称作“整豆子”。我很喜欢看奶奶整豆子,因为奶奶的样子就像是在跳舞,那豆子滚动的声音,就像是一首特别动听的交响乐。整完豆子,我会在奶奶“你的眼睛最急(音)”的夸奖声和“煮熟了就用糖拌豆子给你吃”的诱惑下,跟奶奶一起挑出个别的“漏网之鱼”。现在想来,那时,做豆豉的豆子真的粒粒都是精挑细选的。

傍晚,奶奶把这些黄豆放在水桶里加水浸泡,第二天,那桶里的豆子就变得胖胖的、软软的,可爱极了。吃过早饭,奶奶把它们再淘洗干净后,倒入大铁锅里,加水用大块劈柴烧煮。开锅后,奶奶揭开锅,并用锅铲搅拌。也不知烧了多久,奶奶用火钳夹住带火的劈柴,一路小跑着到屋外,叫我用葫芦飘舀点水来。我以为可以有糖豆吃了,舀起一瓢水跑得飞快,对准吐着火舌的劈柴一股脑儿地浇下,那劈柴伴着一股青烟发出一声怪叫,火灭了。

“奶奶,是不是可以吃糖豆了?”我一直惦记着奶奶说的,用糖拌豆给我吃的事,葫芦瓢都没放下就问奶奶。

“还早着呢。”奶奶边往灶堂里塞了一把柴草,边回答。

“怎么烧了这么长时间还没熟呢?要不你先盛点我吃试试?”

“没熟吃了会拉肚子,你先去外面玩会儿,等熟了我喊你回来吃。”原来并不是豆子熟了,而是奶奶要改成小火了。“我陪你烧火吧!”我有些失望,却不想离开,心里不住地嘀咕:“这是啥豆子呀?也太难煮熟了吧。”不过,在奶奶再次揭开锅盖的时候,我就踮起脚伸长脖子,眼睛跟着奶奶的锅铲转,还不住地吞着口水,多年以后,奶奶还取笑我“差不多要生的吃,硬等不及它熟。”

奶奶终于在一次揭开锅盖搅拌后,用锅铲挑出豆子看了看,拿出一粒豆子一捏,这豆子马上就变成了豆泥。奶奶转身打开挂在墙上的碗橱,拿出碗来,盛了满满一碗黄豆,挑点白糖搅拌后,叫我坐在灶门口吃。我坐在灶门口,吃着那甜香软糯的黄豆,望着灶堂里亮堂柴火,那种温暖的感觉,就是我那个年代对幸福二字最大的认知。

奶奶把黄豆从锅里铲起来,放入搁在瓦钵上的大竹筐里沥水,这沥下的黄豆水,奶奶是舍不得倒掉的,因为做水豆豉是少不了它的。这天的餐桌上,必定有这种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煮黄豆。

沥干水的黄豆,奶奶会把它们分成两份。一份用面粉拌匀,一份不拌,这两份奶奶会装在不同的簸箕里,分别在上面盖上干净的稻草和破棉袄,把它们放在灶角。当时我还疑惑:奶奶为什么要给它们盖上棉袄呀?难道豆子也会怕冷吗?后来才知道是气温低,奶奶怕豆子不长霉。

一周后,奶奶掀开棉袄,拨开稻草, 那黄豆上已长了一层白毛,发出一种难闻的怪味,“奶奶,这豆子还能吃吗?不会是都被捂坏了吧。”“做豆豉就要霉,霉了的豆豉吃起来才更香。你以前吃的豆豉香吗?”是呀,做的时候难闻,吃着却香,从难闻到香,只不过是转眼间,就如同人生的某种际遇,刹那间天壤之别。

奶奶把拌面粉的豆子拿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豆子就变成了褐色,这就是干豆豉,可以保留很长时间不坏。吃的时候稍微用水浸一下就可以了。没拌面粉的豆子,奶奶把它们倒出来晾凉后,放在瓦钵里加入姜末、辣椒酱、盐和煮豆沥出来的水拌匀,放入洗净沥干水的围颈罐里封好,过十天左右就可以吃了,这就是腊八水豆豉。这些豆豉可要伴着我们吃上大半年,尤其是每年脱菜荒的时候,它可是餐桌上的主要成员呢。至今我还记得,奶奶的饭锅边蒸着的、撒着蒜叶的豆豉的味道。

上中学时住校,豆豉也是我带的咸菜的一种。记得后来上师范时,有一次放假回家,带了一瓶豆豉来校,吃饭的时候,一打开咸菜瓶的盖子,香味就在寝室里弥漫开来,同学们你一汤匙,她一筷子,一瓶豆豉一会儿就搞了个底朝天,瓶子空了,同学们还对着它意犹味尽。奶奶做的豆豉不光同学们喜欢,就是左邻右舍哪怕自己家里有,吃饭的时候也总会端着饭碗到我家里挑上几筷子。

我很喜欢奶奶做的豆豉辣椒。新鲜辣椒刚上市的时候,奶奶把辣椒翻炒片刻,放入泡好的豆豉,加入水,烧开后加点盐,一碗香喷喷的豆豉辣椒就做好了,吃饭的时候,只要淘点汤,瞬间一碗饭就风转残云般下了肚。不过,最好吃的还是奶奶过年用干豆豉炒腊肉、蒸腊鱼,豆豉香合着腊味香,让你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下去。

奶奶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豆豉了,尽管超市里有买的,但是总感觉不如奶奶的豆豉香。每年腊八一到,我就会想起我慈祥的奶奶,想起奶奶的豆豉,想起那口煮着豆子的大铁锅 ,我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又闻到了奶奶豆豉香。虽然我再也吃不到奶奶亲手做的豆豉,但奶奶的豆豉香却永远在记忆深处飘荡......

作者:程俊   黄梅县实验小学教师 黄冈市作协会员  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黄冈日报》、《鄂东晚报》、《东坡文艺》、《黄石周刊》等报刊平台。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

(0)

相关推荐

  • 想念小时候的豆豉咸菜

    早上煮的大米小米外加一把花生豆的稀饭,昨天晚上就定好时的熬了两个小时又闷了一个小时的糯软粘糊酥软的粥,挖了一勺,给娃吃的时候,正好有两个花生豆,我说:"来,吃个豆." 不经意的自己 ...

  • 大丈岭的记忆(续)

    大丈岭美食之豆豉酱 今天早晨,我又跟老娘确认,到底是叫"豆豉酱"还是"豆水酱"? 从小到大,我都跟着娘叫豆水酱.那不管应该叫什么,还是叫豆水酱吧.娘在,还是她说 ...

  •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017】黑豆豉 ——记忆中的味道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旧时光品牌故事] 世上最快的事,莫过于时光的流逝.然而在似水流年.清吟浅唱中,必然有一段记忆,一种回味,在飘忽的岁月里流韵,恰如花开,明媚过后,成为永远,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温暖, ...

  • 【吃在陕西】姚才华:晒豆豉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 ...

  • 二月二,父亲炒的糖豆子

    小时候,过完年,盼正月十五,正月十五过了,盼正月十六走姥娘家,走完姥娘家,再盼二月二,可以吃糖豆. 那时候孩子所有的盼,貌似都离不开吃,因为只有到那个特殊的日子,才能吃到那些平常日吃不到的东西. 正因 ...

  • 程俊||黄梅童寨有“紫玉”

    程俊||童寨有"紫玉" 在童寨,我望见了偌大的一片蓝莓园,像一片蓝色的海洋,一棵棵蓝莓树像一把把张开的大伞,枝头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青的.红的.紫色的蓝莓,我们连篮子都没去拿,就直奔 ...

  • 程俊|黄梅舌尖上的羹粑

    程俊|黄梅舌尖上的羹粑 朋友聚会的时候,菜单上有一个叫"水上漂"的,有人问那是什么,回答是羹粑,我不由得脱口而出:"来一份." 一份羹粑勾起了我对儿时那份美食的 ...

  • 程俊:最忆锅边蒸菜香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周末,我和桃子最喜欢的去处是琴家.琴家位于县城西郊的一个家庭农场,农场里有好几口鱼塘,鱼塘的外围还有些许田地,勤劳能干的琴在田里种着水稻,地里种菜,吃的米是 ...

  • 程俊:故园菜粑香

    在故乡黄梅,每年农历三月三有吃菜粑的习俗.每年一到草长莺飞的春天,我就特别怀念家乡的菜粑. 记忆中,每年农历二月底,母亲和奶奶就开始磨米粉,为做菜粑做准备了.初三那天一大早,母亲就会去菜园砍回那叶子碧 ...

  • 程俊:春来荠菜香

    荠菜,我们家乡叫地菜.每年冬末春初,不用播种,它就自然地蓬勃生长了. 儿时,我最早认识的野菜,就是荠菜,从记事起就和荠菜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天,只要有空,就拿着刀和篮子跟伙伴们一起,结伴去了田间.乡 ...

  • 程俊:停前深山有猪香

    到停前镇铁牛村鲁龙果园看万泉河生态黑猪,是因为泽雄哥的一句话:"我们万泉河黑猪肉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可以直接生食."虽然我不敢生吃,但是我还是特别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猪. 带着好奇 ...

  • 【大美黄梅】程俊:在那草籽花海

    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见过草籽花了.阳春三月,当我坐着车沿着古角水库边蜿蜒的山路,到达停前东冲时,刹那间就被震撼了:这一抹紫红一直沿着水库边,绵延到天际,仿佛一片霞落到了人间.我惊艳于它的美!我从没有这般黔 ...

  • 【大美黄梅】程俊:雨中观荷

    当太阳热辣辣地照着大地,蝉儿不停地鸣叫的时候,荷花仙子就会悄悄地降临人间.微友的朋友圈都被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刷屏了,我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能跟荷花亲密接触,只 ...

  • 【大美黄梅】程俊:美丽的三原色 让幼儿阅读快乐起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个两岁的小男孩,略带点羞涩,奶声奶气地背出这首人人皆知的<悯农>时,赢得了满堂喝彩.6月30日上午,黄梅县图书馆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