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雄:寻访晋朝柘林寺

沿105国道南下,至陶河路口向东徐行,到濯港镇徐密村方家墩后面,顺着一条不太宽阔的土路向北走去,你会发现这里有一座清幽的寺院。

寺院名叫柘林寺,建在平原之上,坐北朝南,东边柏树若干,不够高大,西边一排法国梧桐,倒枝繁叶茂,似乎遮住了一方小池塘。树们成扇状排开,使寺门前显得开阔整洁。我们去的时候,早春时节,春寒料峭,但阳光明媚。听得人声,一位年迈的妇人出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是这里唯一的护寺人。柘林寺现有建筑不多。前面是游览区,一栋稍显高大屋宇端坐其间,檐下挂一木牌,上书“大雄宝殿”四字,白底黑字,朴素简约,不甚醒目。宝殿右边,一座小型佛塔静立一旁,几根香火,缭绕其间。后面一间矮房子,算是生活区,老妇人就住在那里。

妇人一见我们,就强调说:“这是一座老寺庙,比四祖寺、五祖寺还早。”诚然如此,古寺建于东晋时期。《黄梅县志》载:“柘林寺,远公所建。初建寺于港北,属张家湖。明永乐年间,敕赐护国寺。后迁港南,属黄连镇,改称柘林寺。”远公者,惠远也。《高僧传》云:惠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俗姓贾,法名释惠远,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历史上著名高僧之一,净土宗的开山祖师。

柘林寺是古寺,到底有多古老,是黄梅第一家佛教寺庙吗?我突然问自己,典籍有限,不敢肯定。在蔡山手植晋梅的支遁(公元314——366年)大师和惠远是同期高僧,比惠远年长,亦来过黄梅传道弘法。蔡山本在长江水道以南,支遁曾在此建有一寺,名峰顶寺。后长江水道北移,蔡山处于江心之中,唐贞观八年(634年)尉迟恭督修庙宇,改名江心寺。这两座古寺有得一比,但谁建得更早,只能推敲。据雷有德先生的《惠远在黄梅》一文可知:惠远建柘林寺时年逾五旬,即柘林寺建寺时间约在公元384年之后,那时支遁大师已不在人世,由此可见江心寺比柘林寺历史更悠久。那黄梅还有比江心寺更古老的寺庙吗?我不得而知。

这两座寺庙都是古寺那是确定的,可见佛教传入黄梅历史是很悠久的。黄梅后来成为“天下禅林”,也就不足为奇。最终五祖弘忍大师刻苦研修,使古邑有“小天竺”之美誉,也就不难理解了。

柘林寺辉煌时期,有三栋四十八间殿堂庙宇。香火旺盛,朝拜香客络绎不绝。风调雨顺时节,五月端阳赛龙舟,柘林寺出龙船两只,满船青壮僧人,奋力参赛,踊跃争先,是难得一景。曾经如此兴旺的寺院怎么就衰落了呢?我觉得与寺院选平原做道场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黄梅下乡一马平川,是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一场十年一遇的洪水也会使寺院一片狼藉,更不要说五十年一遇和一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了。“天下名山僧占多”。惠远后来离开柘林寺,卓锡庐山东林寺。

继续观赏古寺,大雄宝殿屋顶似乎不像原装。老人笑着说:“你们看得真仔细。这屋顶是一个独山的师傅保存下来的。老庙的砖,1958年全拆了,做濯港中学去了。1992年重修柘林寺,就把原屋顶架上去。这样看起来,还是有点老庙味了。”

我们观赏柘林寺,历史悠久是主要缘由,康熙皇帝的题字也是一个吸引。听说我们想欣赏清朝皇帝御笔,老妇人不好意思起来,笑着说:“为防贼偷,我给锁起来了。”既如此,我们就不好麻烦老人。世上很多事情,留个念想比看透还好。不过我喜欢思考,如若康熙真的到过黄梅,他不去四祖寺,不去五祖寺,偏偏来这偏安一隅的柘林寺,说明此寺在当时还是很有名气,至少有交通便利之优。

千年的古刹,千年的风云。

作者  王武雄  濯港中学教师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