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我在商河边
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商河,是小溪河畔黄梅镇管辖的一个村,更是明清时期我县三十六个乡镇之一茶儿镇的所在地。
商河村,原名商河铺、新农村大队,过去这里属茶儿镇、城关区、城关公社、西池公社,现属黄梅镇。有商河大屋、胡庄、周冯、商老岭、商嫩岭、岳塘岸、王紫林、霍老屋、项湖岸上等自然墩。
当冬日暖阳照射到商河的时候,我们几个文友相约步行到了这里。进商河村的中心,有两条路可进,一是从胡庄进,另一个就是从程沙滩的桥上过。我们选择了桥上走。这仅能一辆小车通过的水泥桥,让我忽然觉得这桥好熟悉,并且在梦里多次出现过。桥,还是老样子,虽然时隔多年,但我一眼还是认了出来。35年前的7月,黄梅暴雨连连,汛情严重,我曾坐着手扶拖拉机和奶奶、弟弟带着家里的木箱、被子来过这里。过了桥右拐一段泥巴路,就在一个姓周的墩上“上水神”住了一个月。以前我一直以为当年住的地方是杉木乡程沙滩村,直到这次经同行的商宏志分析,1983年7月我住的地方应该是黄梅镇商河的周冯墩,这两个地方相距很近。一晃35年,奶奶也过世了26年,我也从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变成了四十五岁的中年人。
过了桥头,沿着河坝走,许多用青石条码砌而成的护坝石,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里是商河村的8组,也就是当年茶儿镇的所在地。从许多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老建筑以及随处可见的青石条,这里当年是多么的繁华和昌盛啊。宏志指着一处旧址说,这里是清代茶儿镇义学的地方,清朝一代廉吏帅承瀛就在这里读过义学。黄梅商氏历代崇文乐教,文风尤盛,在黄梅有一定的影响。据《黄梅县教育志》载:光绪年间,茶儿镇商河大屋创办义学一所,以商姓祭产作为办学经费,延请商姓教师,招收商姓学生。历时六十余年,培养学生达千余人。梅邑科举人物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明代商玖中亚元,其弟商瑜中解元;清代商濯英中举人,官云梦教谕;贡生有商兆梅、商号、商寅、商斯美、商宏钧、商作梅(副榜)等。
茶儿镇的来历应该和多云山的茶有关联吧,古时,这里商铺多,抬头就可以望见多云山、东山,樵夫、茶农来此歇息打尖喝茶的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日久天长,人们就习惯叫这儿茶儿镇。
在商家大屋,我们了解到商河的来历是因商姓人依小溪河两岸聚族而居得名,该村商姓人是明洪武初年从垅坪山(今五祖镇江河村)迁来。迁商河始祖商善志,号出山祖,梅邑始祖万春公十五世孙。其子一:商胜祖,黄梅县志《武职》有载,官任廉州卫。这里过去叫凤源乡茶儿镇上屋塘,宏志先生的老家墩上叫枫树岭(嫩岭)。
周冯墩,变化很大,除了墩前的那口池塘以及两棵大树还依稀有过去的影子,过去回字形的屋场都变了模样。转了一圈,始终找不到应有的感觉。墩子里的几位老年人在家带着孙子,偌大的村子看不到几个在家的年轻人。
站在村子里,黄梅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可远远望见,县城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我们平时采风的西河源、情人坝的水都来自这一段。我做梦都没有想到35年前“上水神”的地方,其实离我工作的地方不到三公里。
冬日的商河水很浅,很清澈,能清晰地看到河水下面堆积的河沙,几根水草在随水摆动,似乎在扭着秧歌。田野很荒芜,田里只剩下稻茬,黙黙地躺在阳光下,几头老黄牛在悠闲地晒着太阳。树上的叶子都落了,只剩下几片枯黄的叶子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被风吹得摇摇欲坠。瑟瑟寒风中,惟有河对岸一大片绿油油的麦苗和油菜,不仅像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更像是冬天对春天的期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
曹锦军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梅作协常务理事、黄梅摄协理事、《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主编。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
编 委:陈章华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