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滦镇街道姚家滩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滦镇西南2.5公里。161户,612人。
沣水从秦岭出谷口,扭头西折而北行,在南北两岸形成两湾平畴和沙丘,即有名的沣峪湾。南湾是东大街道治下的新联村,北湾是滦镇街道所属的姚家滩村。两湾以产杏出名。
(清圣祖 康熙)
传说,清圣祖平三藩,驻跸西安,五月的一天,微服出行到沣峪口散心,身边只跟着一年轻的姚姓待卫。看到夹岸杏林,果实硕大,累累枝头。遂目示姚待卫采来一尝,姚待卫顺手摘得一枚,大若拳头,黄红浸染,掰开两半,一半有核,一半露凹,肉理细腻,若美人肌肤,瞬间,凹坑汁满外溢。姚待卫一时失了检点,舌接唇吸甘美罗浮山之蜜,连忙跪献至尊。康熙接过一尝,囫囵而下,顿时,胸腹空阔,肝肺滋润。下马御采,塞口而嘞,姚身待卫不敢挡驾,只好虎吞陪食。
康熙歇驾沉思,对姚待卫说,“朕身系社稷,不然则结庐沣水,得食是物以养天年,以足慰平生!
待朕定三藩之后,天下太平,尔当携妻子,居是方,圃养园育,年贡朕百枚!”姚侍卫请帝赐名,康熙脱口赋一首《长相思》:“南湾暗,北湾明,夹岸杏花笑脸迎。谁知妙人情?海棠黄,罗浮红,昭君眼里怪有情。任君西东行。”此后,沣峪湾姚家滩的杏就有了“海棠黄”“罗浮红”“昭君眼”这些美艳的名字。
相传因清初姚姓人建村于河滩而得名,《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始记为姚家滩。今虽有一姚姓孤老夫妇,乃为中华民国年间迁入,并非姚侍卫的后代,莫不是姚侍卫的后裔们因给皇室进贡甜杏有功而招进京城去了?或者是西太后临危口味失调,斥责甜杏变质而把他们灭族了?
清末民国年间,村仅有20户,大半是为附近村子大户看管桃林杏圃的乔居者。那时是名副其实的“河滩”,沙丘林立,杂树丛生,荒草凄迷,星星点点地坐落着低小的茅檐。沙土瘠薄,难长稼禾,贫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五月间,蜜桃、梅杏熟了,也只有眼馋咽唾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人口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剧增到500余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居住疏散,房前屋后多植杏、梨、枣、柿子等杂果,家家都在沙丘石包旁边集体种不到的地方,刨出几小块地来,种些粮食蔬菜,日子过得并不十分清苦。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长足发展。
随着沣峪口和二道桥旅游区的开发,1999年二道桥有部分村民迁居到村东,可视为姚家新村。
2006年底,村委会借沣河水,在村南修建了一座浴池,占地8亩,供本村人洗澡,也向村外人士开放。
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主要有陕西鸿禧山庄集团公司,西安市警官学校和莲建物业,把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变成现代文明的小都市。一排排新建的村民楼前,大都搭建售货亭或农家乐棚馆,经营各种饮食小吃,原来舍汤、舍水、留食、留宿的朴风日渐消失。要到园子里选择罗浮红和昭君眼等名品,趁其新鲜,将大昂其值,笑索天价。
(陈世新)
陈世新(1920— ),民国初年由商县迁入,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七期毕业生(有证),对往事知之甚多,可谓一部活史书。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