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糖尿病人,谁懂我们的心?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国内有一部医学题材的电视剧叫《外科风云》。记得有一集里演到一个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的女校长去医院看病,正碰上从胸外科被“下放”到门诊的年轻女医生给她看病。经过检查后医生宣布其没什么大病,多喝水多休息就行。病人一下子急了,要求再去找别的专家复诊。结果几个科转来转去,结论都是一样,于是她回到原来门诊和医生争执起来。

门诊医生最后一气之下在她的病历上写了几个字:“建议转精神病院!一场医患纠纷就这样掀起了……病人的这种心态被戏剧化以后放在荧幕上,观众很容易就站在了医生的立场,谴责病人没事找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生病往往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担忧恐惧等心理变化。在这种心理状况下病人怎样接收从医护人员传达来的信息,所得到的信息又是否解答了病人的疑惑,医生所提供的治疗方法是否切实可行,这些沟通和对话远远比两个健康人之间的日常交流要复杂困难的多。因此当医护人员抱怨病人不听话,不讲理的时候,试想一下,如果换个处境,自己是否也一样呢?

近年来的糖尿病照护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管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注重糖尿病和其他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和饮食失调症等心理疾患。对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恐惧和对并发症的恐惧往往并不能保证病人严格自我约束,遵守医嘱。相反,,一些“不听话”的行为反而会让病人觉得自己仍旧是一个正常人,可以一如以往的吃喝。

患抑郁症的病人又比常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这种关系背后的机制是多因素的。有些研究表明,某些对精神健康疾病的治疗用药有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心理压力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醇调节异常和过度活跃释放,也有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另外,精神疾病的症状及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

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如下:

·女性

·青少年和老年人

·贫困,缺少社会支援

·生活压力大

·血糖控制不良,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低血糖症

·疾病负担增加

·糖尿病病程长

·存在长期并发症

对于像糖尿病这样需要长期坚持自我管理的慢性病,没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精神状况,血糖达标很难实现。

加拿大的《糖尿病临床指南》建议应定期筛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尽早发现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例如,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应在诊断时筛查抑郁症。如有发现,应该定期由专家提供心理咨询,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以消减糖尿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虽然糖尿病专家和卫教师都是共同照护团队中的骨干。但是,糖尿病的团队照护不仅仅是变换各种方法来鼓励病人。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精神疾病,尽早进行治疗,对糖尿病的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

作者/加拿大Manitoba大学营养学系客座教授 许量博士

来源/《中华糖友》杂志

共同照护热线:

北京 010-88229999

哈尔滨 0451-58821111

兰州 0931-8616999

太原 0351-6063168

成都 028-86610000

扫描订阅

《中华糖友》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