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丨“秋冻”,岂能“东施效颦”
卫生科普
“秋冻”,岂能“东施效颦”
作者:王金山
《庄子·天运》里说,美女西施因心口痛,皱着眉头,按着胸口,在路上走。邻居的一个丑女“东施”看见了,认为很美,便学西施的样子,结果更加难看了。这则故事意在说明不知道别人的好处何在,胡乱模仿,效果适得其反。“东施”只不过出了个笑话,如果人们在平时养生保健也这样学,就很可能要遭罪甚至受害的!
现在就来说一下当代“东施效颦”的故事。
在某局机关工作的胡亚萍女士,因患有颈椎病和肩周炎以及颈背肌肌筋膜炎等,经常颈、肩、项背部酸胀疼痛,平时还怕冷,一受凉就酸痛得厉害。最近,胡亚萍看办公室女同事李娜小姐穿着吊袋装很漂亮,很有气质和性感,并向其讨教。李娜说,她穿吊带装不仅显得精明干练有性感,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秋冻”的需要。她平时脾气不好,很躁,怕热,一位中医号脉后说她“阴虚”,秋天需要“冻一冻”。胡亚萍点头称是,也“东施效颦”,第二天即穿上了“吊带装”, 谁知“秋冻”没到2个星期,不仅弄得颈肩背部疼痛加重,连上肢也疼痛得难以抬起来。另外,胡亚萍还拉起了肚子,连“老朋友(月经)”仿佛也不太正常了,来之前肚子阵阵作痛。
大家知道,秋天,温度变化不是很大,而且一日之内气温变化的幅度也较小。秋风拂面不冻身,虽凉尚暖还须冻。
秋天气温稍降,人就感到了凉意。如果早早“捂”了起来,一活动就出汗,汗出多了,怎么能不伤风感冒?“若要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这样的谚语,说明适度锻炼耐寒能力,有利于抵抗疾病的发生。
俗话说“秋不忙添衣”,就是“秋冻”的意思,也是古今以来养生之道。“秋冻”既是顺应自然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秋天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不大,不像春天那样多变,气温是逐步下降,一日之内的温度变化也不大。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之说,即在农历10月气候还似春天一样。
可见,“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由于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不忙添衣,也不至于受伤寒得病,而却能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激发,使机体能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御寒耐受力增强,有利于避免伤寒等病症的发生。就是到了晚秋,穿衣也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
“冻一冻”,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
我们知道,冬天严寒气候常常会诱发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心肌梗塞、中风、高血压病等,秋天坚持“秋冻”锻炼,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无疑对这些病症的发生会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那么,胡亚萍女士为何被“秋冻”成这样?我们知道,对于健康人或阴虚等体质的人来说,“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秋季气温虽然逐渐降低,但这些人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也不至于受伤寒得病,而却能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激发,使机体能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御寒耐受力增强,有利于避免伤寒等病症的发生。如李娜小姐就特别适应“秋冻”。然而,便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应“秋冻”。胡亚萍女士很可能是个阳虚体质的人,主要是肾阳虚。肾阳虚,表现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形寒肢冷、男子阳痿、女子不孕、五更泄泻、小便清长、夜尿多、身体浮肿、舌淡、脉沉细无力等。而肾阴虚,则表现为五心烦热、身体羸瘦、腰背酸软、疼痛无力、颜容憔悴、口干舌燥、便秘尿赤以及头晕心烦、性情急躁易怒等。
人们都晓得,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中医认为,怕冷、感觉寒凉一般都是阳虚证或以阳虚证为主的病证。而引起阳虚证的疾病很多,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这些疾病基本上都是喜温怕凉。所以,阳虚者即便在炎热的夏季和燥热的秋季,也要注意各关节、腰腹、颈背部、脚部保暖,否则会使原有的症状加重。女孩子在空调房里要尽量不穿露肩、露膝、露脐、露腰、露腿的衣服,即使燥热的天气也要少用或不用空调。当四季转换时,宜春捂,但不宜秋冻。
可见,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打球、爬山登高、冷水浴、跑步、练功等,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汗出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当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所以,爬山登高不求多远多高,跑步宜进行气功慢跑。尤其是冷水浴,用冷水来对人体产生一种刺激,是符合“秋冻”的养“收”原理的有效方法,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当然,“秋冻”也得有“度”,不能机械对待。如寒流突来之际,若不适时添衣保暖,让身体自我调节,还一味坚持恪守“秋冻”,那就要“冻”出病来。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很难适应突如其来的寒冷刺激,常常因此感冒发热甚至引发出各种疾病。大家知道,强冷空气能影响气管、支气管以及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因为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也易诱发胃溃疡等胃肠系统疾病。当然,寒流过后,温度回升,应适当减衣,以舒服为度,常言道:“冷暖自知”。
值得注意的是,“秋冻”不适合糖尿病人,特别是在相对高温转入突然变冷的秋冬。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本身局部供血就较差,如果骤然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一对“难兄难弟”,常常合并伴发,冷空气的刺激就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恶性事件。况且进入秋季,天气转凉,需要补充食物来提高身体的热量,抵御寒冷,此时身体代谢较为旺盛,会不知不觉多吃食物,对糖尿病人来说,血糖相对较难控制。如果再盲目地进行秋冻,容易加重并发症的发生。
某些风湿性膝关节炎,其实也是一种“裙装病”。女性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暴露在裙装外面的下肢,就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尤其是膝关节处,因皮下脂肪组织少,缺乏保护,更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还有,由于天气转凉会使腰肌劳损、韧带损伤、关节炎、外伤等骨科疾病的症状加重,原本并不明显的痛症会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人已患关节疾病,但无明显症状。在天冷的时候如果穿得非常少,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
这里还要提醒的是,秋天是冬夏季风活动的过渡时期,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外邪乘虚而入。这里的“外邪”就是人们所说的“贼风”。
秋季白天仍然很热,有“秋老虎”的说法,一到夜间,就会凉风习习,有的人爱开窗而睡,很容易受“贼风”侵袭。这是因为睡眠中人体各器宫活动减弱,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的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会引起咽炎、气管炎等症状;“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第二天早上容易引起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流口水。这主要是由于病毒侵犯了人体,导致面部神经麻痹;“贼风”吹在没盖被子的腹部上,还会引起腹泻;“贼风”还常常招来蚊子,吮吸血液,同时,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传给被叮咬者;夜间的“贼风”还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不能充分松弛休息,使肌肉代谢酸性物质堆积,致使第二天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可见,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即有4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第一个是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第二个是脚部,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第三个是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第四个是双肩,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如今,人们爱用“多事之秋”来比喻秋天多变的天气,这恐怕难逃“贼风”的罪过。预防“贼风”侵袭,平时注意穿衣、盖被,不可盲目增减衣服;也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冻一冻,即“秋冻”,也会对秋季的“贼风”增加抵御力。
当然,由“冻一冻”,我们自然想到“动一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一下我们的机体,也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有效方法。体育锻炼尤其要注意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如慢跑、做操、饭后散步、打太极拳、假日郊游、登高赏秋等,活动筋骨和气血,对身心大有裨益。
“动一动”,让居室里的空气也“动一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季天高风动,地气清肃,宜开窗通风,早睡早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开窗而居,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以减少头昏、疲倦、患呼吸道感染等症。
最后要说的是,若到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晚秋,衣服也要有所控制,若有意识地让人体“冻一冻”。这样可使人体的抗寒能力更加增强。
文/王金山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