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 今
手机银行跳出一条进账 218 元的信息,查看详情,是“湖北特别关注有限公司”发来的,注明“稿费”。又有一笔稿费进账,自然高兴,但颇为诧异:这是什么公司?印象里没有给他们投稿啊。百度一搜,原来是湖北报业集团所在的公司,除了湖北日报,他们还有一个《特别关注》的杂志。退休以后,在一帮南师大中文系同学的鼓动下,重拾年轻时的文学爱好,从回忆往事开始,写点“千字文,身边事”,六年时间,先是在南京、江苏地区,后来扩展到北京、上海一些报刊,发表了百多篇文章,陆续收到一些稿费。稿费通常是通过邮局寄来稿费单,自己到银行去取。还有就是老师要到你的银行账号,通过银行汇款。很奇怪,湖北的报刊怎么会有我的银行账号?
有事找文友。把进账的截屏发到扬子晚报“繁星”的作者群,请教各位老师。文友哄起来:“请客请客!”也有文友很感慨地说,这个杂志很讲信用啊,很多媒体用了你的稿子,根本不会和作者联系,更不用说寄稿费了!
晚上,一个南京的文友给我发来信息,给了一位《特别关注》杂志社陈老师的电话,说可以问问他。热心的陈老师很快帮我查清了来龙去脉:《特别关注》是一本全国有名的文摘杂志,在今年第9 期上采用了《莫愁·时代人物》第 5期上我的一篇“诗人锁匠”,他们通过《莫愁》杂志要到我的银行账号,寄发了稿费。陈老师还通过微信发来文章的照片,说立刻给我寄样刊。如此讲诚信、负责任的媒体令人感动,使我感受了这份稿费的温度!无独有偶,今年8月的一天,接到一位自称是江苏省文联报刊中心女士的电话,在核实我的名字和身份后,她兴奋地说:“终于找到你了!”
原来,省文联的报纸《繁荣》去年 12 月28 号刊用了我的散文“老爸的金句”,他们是从网络公众号上下载的文章。到了发稿费的时间,把寻找作者的任务交给了这个年轻的小李老师。但从发稿到发稿费间隔了六个月,此稿不是给编辑部的投稿,当时下载的公众号原版也找不到了,没有线索。其实作者本人并不知道在《繁荣》上发过此稿,找不到也就算了,还能省点开支。
但是不屈不挠的小李,一直没有放弃,最后灵机一动,心想能在此期刊登省文代会主报告、并在副刊上与苏童老师同版的文章作者说不定也是省作协会员?果然在会员名册中搜到了我的名字!后来,当我去省文联取回她一直给我保留的两张样报时,能看得出这个高挑漂亮女孩子的高兴,她说找到你我很有成就感噢!这件小事不仅使我感受稿费的温度,还深深感受了这位很有责任心、爱动脑筋的女孩的温度!由此想到,各行各业都有很多无名英雄。七十年代中期我开始发表小说时,还没有恢复稿酬制度,包括在当时的《江苏文艺》(后来的《雨花》)发表12000字的“龙腾虎跃”,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 2500 字的“老团长查岗”,都没有拿到一分钱稿费。杂志社采用了举办创作学习班的方式来补偿,把作者集中到一个地方,住上半个月,老作家来讲课,作者写稿子,吃住行都不要钱。记得第一次是在徐州的旗山煤矿,天天大鱼大肉,还有参观游览,感觉好幸福。最关键的是给时间写稿,写出的稿子编辑老师当场提修改意见,对作者提高很大。
八十年代在机关工作,是写新闻稿拿到的第一笔稿费,好像15 元。1993 年,曾在《南京日报》的头版头条发过一篇言论“用人是一面旗帜”,在全国党报新闻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稿费不多,但后来层层得奖,奖金却不少。退休后重新写散文,在扬子晚报《繁星》上发的第一篇散文“兰花”,稿费200 元。拿的最高的稿费是在上海《新民周刊》上发表的“行者老曹”,1500 字,500 元。据说《新民周刊》是全国自费订购最多的杂志,发行量大,财大气粗。还有一次的500 元,是浙江《海宁日报》给的。五月份去海宁观潮,回来写了一篇“印象海宁人”,记了三个勤劳聪慧的海宁人,发在朋友的公众号上。南京的海宁人转发到老乡的朋友圈,被海宁市的领导看到了,认为江苏人如此表扬海宁人,很有宣传意义,就通知报社找到我,希望发表这篇文章,我当然求之不得。结果这篇文章占了整整半个版,还配了照片。拿到稿费我很惊讶:“这么多啊?”编辑说:“这是特稿。”这种稿费到手,也是暖洋洋的。
相对稿费直接打到银行卡上,我更喜欢的是邮局送来稿费单。那个胖乎乎邮递员总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送上门来:“我想你这会一定在家,要签字的。”还喜欢那种集了五六张单子,到邮政银行取钱时的那个“仪式感”,享受美女柜员抬头瞧瞧我、那种钦佩的眼神。
稿费,是对“爬格子”的文化人的回报,也是对人生努力的一种赞赏。更可贵的,从稿费收取过程中,我还能深深感受到那些充溢着诚信和责任心的温度。
作者简介:
韩 今,男,南京市市级机关退休干部,江苏省、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央及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作品百余篇,多篇作品在全国和地方报刊中获奖。所著文学作品集《老团长与新房客》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老团长与新房客》 韩 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