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习惯中的标签与末节
2015年圣诞前夕,在深圳给长春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骨干做了一天微课方面的培训。与名师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的关照。正是因为颇多相同的认识,所以案例分析进行得异常顺利。
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分析一个案例的优点及实现方法时,很多老师还是在讲有趣、实用这些结果性的特点,而较少具体分析通过何种设计达成了上述效果。不知是因为老师们对微课情境下的设计不熟,还是平时多注重标签式的感觉,而少理性深入的思考。
(2)在判定一个微课好不好,对不对时,有些老师还是从细节方面来考量,而没有从教学目标的层面进行思考。比如,有的老师会说某个微课不好,因为它有些细节没抠好,而没有关注它教学目标方面的缺失。细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某些细节看似不足,说不定反倒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教学目标没有厘清,细节再精也于事无补。何况,细节总是抠不完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