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熊: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

倪熊:路上的风景——黑天鹅之歌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是一支完整集结的大部队有序出发,而是不同部队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开拔,基本都是开始于1934年至1935年间,然后在1935年至1936年到达陕甘地区。
还是很早很早以前的青少年时代,曾经如获至宝地读到鼎鼎大名的一本书,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书中写长征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
差不多四十年之后,我才终于有机会来到了这个“福建的最远的地方”——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西南角的中复村,当年中央苏区的东大门,现在一般多指其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中复村,是因为这个村子的人大多姓钟,他们在这儿建造客家人特有的围屋而居,慢慢的,村子越来越繁华,成为了周边的中心,就改为:中屋村。1929年,红军攻入长汀城,改村名为:红屋村。直到几十年前,村长将村名改为中复村。
中复村是个古村,进村先要跨过一条小河,连着千年“官道”的是村口的一座廊桥,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岁月的沧桑爬满了桥柱,留下斑斑驳驳的痕迹。老早以前叫接龙桥,始建于明朝,自古便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现在流传的很多故事都和红军有关了。1929年以后,红军常常在此宣传革命、分田分地、动员征兵,当地人又把桥称作“红军桥”。廊桥上刻有一条等高线,现在依然清晰,线高在1.5米左右,应该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汉阳造步枪的高度。“人比枪高当红军”——当地人现在都还在说那规矩,这是当年红军征兵处的等高线。
当年这一带,“父母送儿上战场”的故事比比皆是,先后有2000多名子弟从这座桥上走出去,仅中复村就有近600人参军,跟着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九军团、红军东方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等走上革命道路,大多数直接奔赴战场,到达陕北时只剩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仅有6人。
作为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复村的建筑新旧交杂,古旧建筑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主要还是因为其在革命年代的那段历史。当时不能参军的群众,抬担架,救伤员,送补给,修工事;担架不够,老百姓就卸下自家门板;砖瓦告急,老百姓就拆了自家房子,就这样和红军一起共同筑起了“血肉相连”的苏区防线。
所以至今还存留许多看似“别扭”的老房子,门口两块门板参差不齐,那是后来拼凑起的房门。还有的老房子房子早已不存,地基仍清晰可辨。
对着廊桥的老街不长,也就百十来米,过去油盐酱醋的,现在大力发展电商,于是取名也叫红军淘宝街了。
老街的头里是一座小庙,左转便是中复村最著名的观寿公祠。
翘角飞檐的观寿公祠,是一座古朴的钟姓客家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末,有4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门楼为喜雀巢式结构,古朴庄重,是长汀十大门楼之一,保存完好。
松毛岭保卫战的红军总指挥部就设在此,朱德总司令就在这里亲自指挥了战斗。观寿公祠内设有展陈室,陈列了朱德、罗炳辉、蔡国藩等人的办公室,松毛岭战斗的部分遗物、作战图。展现了"长征从这里开始"的历史。
1934年9月23日,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等3万余人,在松毛岭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战斗七天七夜,红军牺牲数千人。
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前召开誓师大会,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观寿公祠前就是红军广场了,有红九军团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碑石。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