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考试不用心,一问都会,一做全错,其中的原因出在哪里?
在很多人的意识一直认为,有些孩子很聪明,在上课的时候反应都很快,一问都会,感觉学得很好,但是每次到考试的时候就错题一大堆,原因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很多人都把自觉和不自觉这种现象都来说成是孩子的粗心。
一般来说都会说这个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有时候太粗心了,在考试的时候不仔细审题,做完试卷之后不仔细检查,就导致成绩不理想。
但是实际上,根本原因不在这里,而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到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平时做题习惯也不好。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3种情况:
第1种情况:题目非常简单,本不应该错,但是考试的时候却错了。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没有练到位。
因为题目很简单,所以就导致孩子在做题的时候中精细度,严密度,严谨度就不够。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漏洞和错误。
根据科学数据,如果没有5到6次重复的强化和练习,根本就达不到精准和熟练的程度。
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题目,很普通的计算题,也需要反复的强化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熟练准确的程度。
所以,简单题目反复练,才是解决这一漏洞和错误的根本方法。
第2种情况:上课能听懂的问题,本应该自己会的问题,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却做错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完全掌握知识,也无法完全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老师讲的话自己感觉都能听得懂,再去思考的时候感觉也能懂,平时做简单练习也能做,但有一点点变化和题目,又不能准确地解决。又或者说,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根本没有在意到这些细节,所以才会出错。
在这种情况下,弥补它的唯一方法是让你的孩子将这些知识用于深度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让你的孩子以他或她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全面解释知识概念。在解释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和领域的漏洞。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你在这方面的知识。
第3种情况:问题不难,自己也会做,但是审题却出现了错误,因此导致了答题的失败。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能够归结于粗心,而是孩子的做题习惯不好。
在复习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不能准确有效。归根结底,这也是能力和习惯的问题。这样的孩子通常不能严格而专心地进行常规研究,尤其是在回答水平,对细节的回答以及对规范的回答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因此会在考试中出现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加强对孩子日常学习过程的强化训练。
每做一道题的时候都应该尽量把题目审清楚,完整答题步骤,做到实事求是。
长期的反复训练将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有意识的感知,而当这些感知形成时,孩子的答题效率与准确度就会有大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老师和父母认为考试中一些孩子粗心大意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孩子的粗心大意,而是因为孩子的练习不到位,知识很差并且做题的习惯也很差。
如果你想克服孩子的这些问题并提高学业成绩,则需要下定决心并花时间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培训,只有通过反复的强化培训,你才能逐渐形成自觉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可以有效地提高问题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