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海仁济专家被拷走事件:过分聚焦警方和医生,这是个双输的局面

今天,网上讨论最多的莫过于上海仁济医院赵晓菁主任被警方用械具带走这事。

我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整个舆论的关注点似乎都聚集在警方和医生身上,却忽略了整个事件另一个关键的角色报警人陈某及其丈夫韩某的患者方

舆论就是如此,其中的是是非非、黑白对错往往不是基于一个标准,角度不同、角色不同、背景不同、语境不同,都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出现严重的分歧。因此,作为围观网民和新闻媒体在表达事件看法和倾向性观点时,最好能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始末的来龙去脉,不要轻易忽略任何一个角色和细节,否则难免会陷入其中,造成判断误差。

以此事为例,我们在评价警方使用械具带走赵医生是否恰当这个问题之前,千万要同步复盘还原当时引发冲突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关键性细节铺垫。比如,报警人陈某及其患者丈夫韩某在向警方报警描述冲突过程的信息是否存在夸大偏激;赵医生当时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拒绝立即前往派出所配合调查,是无故不配合挑衅法律权威,还是希望看完剩余病人后前往等等,这些细节如果不弄清楚、搞明白,是很难对整个事件作出一个相对准确而客观的判断。

如今,网上俨然演变成了相互指责、互喷的两派,即挺医派与挺警派,在我看来,如果事件的舆论走向是这样一个结局的话,将令人遗憾,因为这是个双输的局面。

从已经呈现出的事件信息来看,已经可以推论出事件发生的大致过程。个人分析推理认为,报警人陈某及其患者丈夫韩某慕名前往全国顶级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看病,一定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才求得的专家诊号,加上看病的心情迫切,势必会在赵晓菁主任无法兑现原本答应15时30分携带CT为其看病时承诺时,表现出强烈的对峙情绪,以致于在面对赵医生推其到门外等候时,产生肢体对抗等非理性应激行为,造成矛盾激化。

而对于一个全国顶级医院的坐诊专家来讲,保持自己在诊室里的权威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本能,面对患者如此强烈的对抗情绪,势必会通过要求立即离开、不愿对其诊病等方式表达不满,这是矛盾二次激化的关键原因,直接导致了医患之间产生的肢体冲突。

与医生表达不满的方式不同,患者采取的手段往往更加简单和粗暴,即要么以争吵动手等暴力手段对抗要么报警让警察来为自己鸣不平。我分析,报警人陈某及其丈夫韩某在对出警警察描述当时情况时,极可能存在“规避自己不利细节”“放大医生刻意为难”“医生故意殴打患者”等误导倾向,以致于出警警察在听取这些“部分失真”信息的描述后,对整个事件的严重程度产生了一些误判,进而想当然地作出了要求赵医生立即前往派出所配合调查、讲清楚事情的决定。

然而,这一决定虽然从法律上讲是合理合法的,但却忽略了诊室还有很多病人等待赵医生看病这一特定背景,毕竟这起医患纠纷并没有严重到一定要第一时间前往派出所调查的程度。这里面,我认为如果赵医生已经向警察明确表达了希望诊疗完剩余病人再前往派出所配合调查的意愿,上海警方是存在工作瑕疵的。

这里面有一点需要注意,千万不要拿美国警察作为反制性对比,虽然都是警察,但中国警察与美国警察有一个本质区别,中国警察全称是人民警察,是以人民性为根本代表的,中国警察在处置这类事件时,一定会比美国警察更具有过程柔性和执法柔性,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千万不要觉得委屈。

对于赵医生,与出警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是其一大错误,即便当时对警方决定存在再多不满,也应该配合具有法律效力的警方决定,因为配合警方执法,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在配合调查后,是可以通过申诉等方式向出警人员的上级部门提出异议,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对于患者方,不仅要多说几句,既然选择到赵医生地方看病求医,就应该对其充分信任,当然也包括赵医生在诊疗室里的绝对权威,而不是如这般一不如愿就产生暴力对抗的行为,这不是一个患者求医问药正确的打开方式。

事件引发如此激烈讨论的争吵节点,中国医师协会出具这么个声明,在我看来,看似在为赵晓菁主任鸣不平,实则已经将舆情带入了强化警方、医生群体对立的话题陷阱,等于是给了一些人炒作舆论、带歪舆论的机会,网上已经出现了这类挑唆带节奏苗头,详见下图

至于上海警方,有一点可能需要引起注意。基层警员处理具体的事情,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情况,制度规定、操作守则即便能列出99%的情形,并给出工作指南,但一定会有1%的情况不在其中,这就要求直接面对群众的警察要有善于处理复杂难题的能力,不能唯指南机械性的套用,这应该是这起事件中警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点瑕疵。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