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张介宾注:“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而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郁相侮,变为飧泄也。夏伤于暑,金气受邪,即病者乃为暑证,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于秋,新凉外束,邪郁成热,金火相拒,寒热交争,故病为痎疟。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伤于湿,其即病者,湿气通脾,故为濡泄等证,若不即病,而湿蓄金藏,久之变热,至冬则外寒内热,相搏乘肺,病为咳嗽。”
张志聪注:“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
马莳注:“盖冬时严寒中之即病者,谓之伤寒,其有伤寒而不即病者,至春阳气发生,邪从内作,故为温病之证。”
释字:重者,《说文解字》:“厚也。”
关于阴阳之极而相互转化,《黄帝内经》当中的论述主要出现了3次:“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里要强调的是,阴阳有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时间是讲阴阳的相互运动变化,空间是指阴阳的不同位置。例如,早晚四季的变化都是指阴阳的时间变化,而天地、上下、水火、表里等都是指具体的事物和位置,所谓阴阳之极的相互转化是指时间的变化,不是指位置的变化。所谓时间变化,是指阴阳随着时间的变化,当变化至极时发生转变,也就是“寒极生热”、“重寒则热”等。
其中“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状态,当寒到了极点热自然出生,然后逐渐长大,当热到了极点寒也自然出生,然后逐渐长大再到极端,寒热就是这样反复有规律地转变。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处于一个大的循环当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阴到阳这样不停地旋转和变化,这是正常自然状态。形成原因是由于在地球上视觉感受到太阳一刻不停地围绕着地球左旋转运动,因此形成四季,以及昼夜的阴阳往复不停地变化。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在《黄帝内经》中则是讲病理状态,“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可以理解为寒主收引,过寒则过度收引而成压缩,变为郁证,因而化热。例如,经文中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就是“重寒则热”的例证。与之相反,阳化气,热则气散,气散到一定程度则是寒。经文中所讲的“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则是“重热则寒”的例证。最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看起来似乎与“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相仿,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应该还是有区别的。首先要分清阴阳与寒热,这是两组不同的概念,阴阳是指一切有形与无形的事物,寒热单指无形的,是由于太阳的不同方位所形成的。为了弄明白寒热与阴阳的区别,首先要弄明白“四气”与“六气”有何不同。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是指由于太阳与地球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源于四季,四季有寒热温凉的不同,因此称为“四气”。实际上“四气”和我们常说的气不一样,“四气”是阴阳的4种状态,也就是四象的意思。
“六气”是指风、热、暑、湿、燥、寒,是由于地上的水湿在太阳的作用下,在不同的节气的作用下,地气上升为天气所形成的。尽管“六气”也同时具有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但是“六气”是阳的不同状态与地上水湿相互作用形成的,阳多阴(水湿)少则出现风、热,阳多阴多则暑热,阳少阴多则湿、寒,阳少阴少则燥。而“四气”与之不同,是单纯指阴阳的多少,而跟地上的水湿没有关系。
虽然“四气”与“六气”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点,最明显的就是它们同具有寒热两气,这也是为什么“四气”与“六气”容易混淆的原因。“四气”当中的寒热是指太阳最强与最弱的时候,也就是阳最旺和阴最旺的两种状态。而“六气”当中的寒热是指阳气最旺和阳气最弱的同时也包括了水湿的状态,对人体来说感觉差不多,因此同为寒热之气。“四气”更多用于表示事物的天地阴阳属性,例如,我们常说的药物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来自于天的属性,“五味”是指药物来自于地的属性。
下面再看看阴阳与寒热的不同。不论是“四气”还是“六气”,寒热总是天之气,是无形的,是人体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的。对于“四气”来说,寒热没有虚实的不同,只有收引和发散的不同,或者说只有感觉寒热的不同。当然“六气”中的其他四气还有虚实的不同,因为六气包含了阴阳双重性,就是阳和水湿的相加而得。一般来说,时间是没有虚实的不同,而只有寒热的不同,一年四季,一天十二时辰,从这些阴阳的变化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的就是寒热的不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时间是视觉所看不到的,而虚实是指形态的大小,视觉是可以看到的,例如,天气的风、湿、暑等由于其中含有水,因而成为有形的物质,可以判断其虚实。在人体五脏也有气的虚实变化的,原因也同此。关于五脏之气的虚实情况,《黄帝内经》中有专门论述,我在后面内容中会有论述。
“阳化气,阴成形”。气有寒热,形有虚实,气的寒热是由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形成的,形的虚实可以依据月亮的朔望规律来确定。关于气的寒热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下面来看看形的虚实转化规律是怎样形成的,日为阳,月为阴,月亮的阴阳圆缺代表了形的虚实盛衰。《黄帝内经》当中有类似的论述,满月时“形”盛,新月时“形”虚,“形”的虚实转化也是有规律的。
人体之气源于精化气,人体内部气与形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由于人是天地之气交的结果,因此气与形的变化不像天地之气的变化那样单一,相对比较复杂。但总的原则还是不变的,气的寒热变化如果完全按照太阳升降的变化而变化,人体就处于顺应自然的健康良性循环。人体五行的虚实主要表现为五脏的虚实状态,五脏的虚实则主要是气血阴阳等具体物质方面的盛衰。以血为例,血盛应该是满月的时候,而血虚是新月的时候。
五脏阳气的盛衰则与太阳的升降有关,例如,肝木旺于清晨而衰于日晡之时,心火旺于午时而衰于子时等。因此判断一个脏腑的盛衰包括了两部分,一个是“气”的部分,一个是“形”的部分。“气”是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标准,“形”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标准。“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自然万物由天地之气所形成,在天之气,其中的阴可以成形,在地之形,其中的阳可以化气。总之,天地之间,气形的阴阳关系是相关联的,有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重阳”是指过于发散,阳气不藏,或者发散太过,这样阳气耗损而表现阳虚阴胜的状态。“重阴”是指过于收引,内外都表现为阳虚阴胜,阴胜则收引,过胜则郁,郁而发热转阳。
除了阴阳的相互转化以外,五行之间也是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的,五行之间的关系是相生与相克,相生关系是阳的属性,相克关系是阴的属性,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理论来推断,被你克的就是你的反面。因此当重感同一种邪气时,表现的就是被你克的属性的特征。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