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乙未年之前的一个秋日,我开车沿弥河东岸的河堤回家,那天有很细碎的小雨落在车窗上,是黄昏之前的光景,河堤上车辆很少,车载收音机里在播放一档采访节目,我是半途中开始听,里面在讲一位叫马荣盛的诸城派第六代古琴传承人的采访。
当时听广播时马老师的名字我并不能确定是哪两个字?节目中他说从创办潍坊大拙堂开始传习古琴,到去安徽福建的山中寻找百年以上的老房梁运回后斫制古琴的过程。那些两百年以上的桐木杉木在斫制成琴之前的命运变迁,充满了某种缘分和奇妙……节目中间会有古琴弹奏的背景音乐,我自然地想起巫娜和她的琴声,那样飘渺空灵穿透心灵的音色。
不知道是琴棋书画的情结还是这一天细碎小雨的天气场景,这档节目我听得非常着迷,以至把车停在了路旁专心听完。在这之前,关于古琴,我只是听巫娜的古琴专辑,影像书本上看见过古琴的图片,真实的古琴没有见过,觉得古琴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乐器。而琴曲《凤求凰》的故事早就熟知,蒙曼老师在古诗词中读的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穿越而来画面感十足。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初成的唐代都己是古调,于今且是更旧时的古调了。这档无意听到的节目,是我对古琴弹奏及制作的一次启蒙。
这档节目还让我觉得七弦琴注定是一场小众的回溯,有人愿意沿着古琴的历史脉络往回跋涉,个中滋味其中初心唯当事者知,乐不改其乐,忧且自忧吧!节目中马荣盛老师的名字很深刻地记住了,甚至生出一个想法,哪天去一次诸城,拜访这位古琴传习老师,真正接触一下古琴。听完节目再启动车回家,思绪一直被古琴萦绕了好久。
二
乙未年冬天,我和朋友刘新在北京的街头,去圣熙8号的途中公交车里报站名说,下一站静淑苑站……这个地名让我惊讶地抬头去注视站牌表,我的惊讶来自于我给自己的书斋取名叫静地书苑,老木板做好的匾额正放在书房里还没有挂好。我不知道静淑苑出自何处?静地书苑是随心而起,只是在冬天异乡的街上听到相同的音色心生共鸣,仿佛真有灵犀相通。
过完丙申年的春节,正月二十那天,我开始一个人在东关动工改造静地书苑,第二天一场中雪盖住了拆成残砖碎瓦的院落……三个月后,静地书苑完工,随后制香和书画缓慢地开课。丙申年我是在茫然无措不知所措中辞旧迎新的。
新春伊始,国老师画的大吉图鸡鸣清悦,丁酉年的春天来临,书苑南窗下开了第一朵牡丹花,绸缎质感的花瓣,有诗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朵的质感也算是了。看这朵花时又想起那年北京,西四胡同,妙西地的香道,静淑苑的天桥,故宫的红墙……
秋天又很快的来临,晚秋的一天和葛老师在书苑闲聊。说起几年前听的收音机里的那档节目,想让她陪我去一趟诸城,拜访收音机里传习古琴的马老师。她惊讶地说,马荣盛不在诸城啊,为什么要去诸城?我说收音机里说他是诸城派古琴传承人,应该就在诸城吧?葛老师说,他今天就在寿光,你要见他我带你去啊!她的话让我惊讶到失语,如同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听到静淑苑三个字!葛老师说,马荣盛是她同学,住在潍坊,也在寿光教古琴,不是我想象的诸城派传人就是在诸城。而我一无所知,不知道在寿光就可以学古琴。我们没再多说什么,我开车在她的指挥下,找到了马老师教琴的地方。进屋的时候,马老师上课的最后一位学生在装琴离开,而这位学琴的女士两天前我们还共进晚餐。不知道身边人早已习琴,我对自己的孤陋寡闻深感好笑。初见马老师,他在窗下的琴桌前收装教学琴,穿着棉麻的中式衣裳,瘦瘦淡淡的,有着谦谦君子的儒雅气质。葛老师跟他说书苑,又说到我要去诸城找他的起心动念,我在一旁也说不上话。一起来上课的姜老师初次见面都只是礼节性地打了招呼。我们一起下楼,等他们把琴放进车里,在微凉的暮秋的风里道别。隔了一周,第二个周六的下午,葛老师打电话来说,马老师下课后说来书苑看看。这个下午,我们在书苑做了简短诚恳的交谈,我很希望马老师能在书苑加一个古琴传习班,期待自己也能在古琴的传习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古琴及琴人的敬重!马老师答应近期组织学生即可开古琴课。开课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古琴,本身是小众的乐器,知道古琴的人并不多,连我等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尚且不知道,我的性格能引导别人来学习也确实更难。
开课之前,丁酉冬至那晚,潍坊大拙堂举办冬至雅集,我们过去参加。大拙堂位于潍坊高新区的文化中心,其文化艺术氛围令人十分惊叹,大拙堂由马老师自己设计督造。后来知道马老师传承古琴之前,专习书画,再进建筑公司为设计师,潍坊好多别墅小区都有他的设计。大拙堂的独特格调让来到这里的人赞叹惊叹也就不难理解了!冬至雅集是以欣赏马老师从山里带回来培育而成的各种菖蒲盆景,及跟他习琴的学生们的古琴演奏为主题。菖蒲是古代文人雅士案头必备之物,其高洁脱俗是君子的自我象征!有诗说,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是夜在大拙堂山水相映月洞格窗的室境中听琴抚琴,与幽幽灯光下姿态各异的菖蒲相得益彰,仿佛穿越回古代,走在大宋《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中,恍兮惚兮!再回看历代的文人士子对琴的衷爱,文徵明《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白居易《夜琴》中写:“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而五柳先生陶渊明更有无弦琴相对,要的也是只乐己心不为悦人,这样的人文情怀在古人身上体现的格外真切。那晚马老师最后弹奏《山居吟》,山居人的散淡空寂凄清宁静在他手指拨动的琴弦中缓缓流淌,直抵心扉洗净心灵,这或许就是孔子倡导的礼乐教化。曲终人散,雅集结束后,冬夜清冷在回程的夜色里,这场古琴盛宴并没能随离开而散去,我带回来一盆马老师赠送的菖蒲!班固的《白虎通义》载:“琴,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这或许是更高的乐教的境界。静地书苑的古琴课在一周之后开课,很少的几个学生,马老师以弘扬传承古琴文化为己任,也不在意学生的多少。他知识丰富渊博,旁征博引,课讲得平实易懂又不失生动精彩,对学生指法练习要求很高。第一期的古琴课,在上了三节课之后因种种原因学生离开,琴课停滞。马老师不明缘由给我打来个电话,而我也无法说清这其中的原因。那个周六,我站在古琴教室的窗前,看着马老师姜老师从潍坊拉来的琴桌和古琴在空空的教室里寂然无声,感到茫然又惆怅!这些天辛苦的努力,突然就不知道还有没有往前走的可能?就像千辛万苦搭起的戏台,戏刚开场台就给拆了。或许真的是所有的中途退场都是缘分不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两周之后新的学生组成重新上课。大多时候是马老师和姜老师来上课。马老师进山里去寻找木头,挖菖蒲、兰花的时候,黄老师就来上课,黄老师是马老师的夫人,令人特别感慨的是这样一对夫唱妇随的古琴伉俪实在世间难得!马老师儒雅淡然有飘逸之风,沉浸于琴中似乎不问世事,闲云野鹤一般,只是寻良木斫琴授琴。黄老师则单纯活泼开朗,她的授课轻松快乐,爱讲鬼故事。有次听她谈起当年和马老师去济南跟朱子易老师学习古琴的情形,曾经那样执着不辞辛苦!所有成功的最初都充满了艰辛!而所有的坚持都一定有收获。有次她教学生们弹《凤求凰》,先让学生先去了解这首曲子的历史故事,当时司马相如跟卓文君的相恋处境。《凤求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曲,更多的是这个故事的动人之美!那可是封建时代的汉朝,为爱私奔无疑是离经叛道。司马相如弹《凤求凰》,帘后的卓文君听: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这一场山盟海誓的表白,哪个女子也得沦陷,讲到这里,黄老师说那时候的人追求爱情多用心多美好,这大概是历史上撩妹的最高境界了。撩或者聊妹这个词给她用的风趣又准确,撩妹和聊妹也有了层次的不同。
去年去临邛,为这首名曲特意去了相如街,去了文君井,《凤求凰》就刻在门口的一块大石头上。一边的凉亭里置了一床石琴,文君当垆卖酒的塑像在树荫下仍是千年的笑意,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上林赋》刻在墙壁上。就是那次的四川之行,两周后回到书苑,马老师那年冬至送的菖蒲,因母亲没有按约定来浇水干死了。两年的案头相伴让我心疼了好久!静地书苑的古琴课逐步完善进入正规,几期学生学完初级曲目又开始了中级琴曲的学习,一晃两年很快就过去了。
谁也没有想到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武汉,庚子年的春节武汉封城,之后的几个月全国各地一并进入封锁状态。疫情期间在家封闭的日子,回想跟随老师们学琴的这两年,对古琴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只弹琴,古琴还有着更深的底蕴和智慧。古人将琴排在“琴棋书画”的首位,是出于礼乐教化的考虑,音乐可净化心灵,如流泉鸟鸣风吟回声……听不听得懂都静心。相传伏羲发明了琴瑟、八卦以调和阴阳。有斫木成琴烧土为埙的故事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弦琴变成七弦琴,相传是文王武王各添了一弦称文武两弦。《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句子。古琴音色的特质中正,平和,轻微,淡远,注定了琴声与听琴抚琴者营造的意境和要表达的心境构架成的画面感逸尘空灵。而习琴追求的琴趣,绝不是对生活琐碎日常的逃避,而是凡俗庸常日子的升华!疫情居家的两个多月,马老师不声不响在家打造出了一处苏州园林一样的北方小院,他拍视频发在群里,同学们都感到神奇。疫情解封后我们过去游园,小院座落在潍坊早春园的一所老小区,里面有宽敞的停车场和高大的白杨树。不大的居室马老师又设计装修的古典婉约,进门的月窗横木上摆着松枝盆景,月窗边上挂一个鹦鹉架,很是潇湘馆的样子了。门窗多是马老师这些年进山寻良木,搜来的各地明清老建筑上的雕花门窗,门窗的精美浸透时光的流逝,那时的工匠精神便从一朵雕刻的花里清晰可见。小小的院子他做成了典雅的江南小园林,小池塘里鱼在水中嬉戏。墙角种了从安徽的深山里移来的几十年的梅树,还有兰花,红枫,桂花树都长在小院中。小池塘边上的灵璧石形态各异,青石的地面,久远的石桌石灯,连精致的地漏都是清朝那会用过的。院子里建了房顶盖着茅草的小南屋,传统拉毛的墙胚透着古意,对着小池塘是一整面的玻璃墙,坐在南屋席地铺就的茶桌前就可看小院里春夏秋冬的景致。我们去的那天正是杨絮飞时花满城的时节,杨絮在池塘小院里四处飘飞,像洋洋洒洒的雪花,冬天隔窗赏雪得是多美的画面。小屋里使用的桌椅都是很有些年代的老物件,墙壁上挂着石琴山房的牌匾,马老师就在这所小院里斫琴。他的工作室,一间屋堆满了木头,等着斫制成一床床古琴,一间屋堆满刨子凿子这些木匠用的工具,有琴木还在木架上等待蝶变,满地的木花卷,想起小时候家里请木匠师傅打家具,院子里地上的那一地木花!一床琴从开始斫制到可以弹奏成曲,需要近3年的时间。另一间屋里挂满了未完成的琴,等时间散去原木里的燥气,变得温和娴静时再上漆雕刻置弦……刚好有一床琴,经过了几年时光洗礼,已经制成,好看的璎珞,丝弦柔和,琴身底刻着隶书,琴铭“浣尘",竹叶绿的颜色将这俩字衬得宁静脱俗,浣尘的音色中正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