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25.6|孔子和老子的修道路线图

孔子的修道之路,就是《论语.为政篇二》里的那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也讲了如何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的修道路线图和老子的修道路线图是吻合的。
也就是说,孔子是完全按照老子的修道路线图走的。
从孔子和老子的修道路线图中,可总结出修道有六重境界。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修道,只不过有人主动,有人被动。
修道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就是寻求个人突破的过程,每突破一重,就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修道之路,就像在爬山,大多数时间迷茫,看不到山的那边,只有登顶那一刻,山的那边跃入眼中,瞬间顿悟。

第一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成人,开启主动修道之旅

老子修道的第一步是“人法地“,所以,先得有”人,再得有”地“,才能”人法地“。
在学习上,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人会主动学习,而动物只会被动学习。
志,是心之所向。志于学,就是有理想有目标地主动学习。
许许多多人,乃至大学生,研究生,学习了多年,却并没有”志于学“,只是被动的动物式学习,这样的学习者,还不能称之为”人“。
有志且志于学,这才是作为人真正的起跑线!
孔子是十五志于学的,有比孔圣人早的,更有比孔圣人晚的。
第二重:三十而立,立足于地,开始”人法地“
志于学了,首先有”人“了,要想”人法地“,还要有”地“。
”地“就是能让你全身心投入的地方。
你从事一个职业,干着干着就厌倦了,也许就换了,也许忍耐了,但是干了七年,又七年之痒了,痒过了,心定了,认命了,不再对职业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排斥了,就能踏下心去面对了。
这片土壤就是你的”地“了。
立足于地,扎根于地,于是,你而立了。
所谓”地“,不仅仅是”职业“,可以是方方面面。
比如生活的环境。
有些人在中国,不安心,不愿意扎根在中国,就出国了,于是心安了,就在外国扎根了,哪怕吃再多的苦也认了。
心安了,认命了,才能在立足之“地”,开启“人法地”的修行,努力在这块地上做到游刃有余,成就王道!
三十而立,就是心里完全认可自己所处的“地”,踏踏实实扎下根,努力认识”地“的一切规律,按”地“的规律办事,最终成为”地“的王者,这就是”人法地“。
第三重:四十不惑,修成王道,开始“地法天”
当你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达到了顶峰,就到了”人法地“的终点,达到不惑的境界,此”地“的一切,尽在掌握,没有任何可以超出自己理解之外的事情了。
此时,你便是此“地”的王者!
庖丁在解牛之地,游刃有余,于是成就“解牛”之地的王者。
何为“王”?天地人,“三”者相通,就为“王”。
王道,就是可将纷繁的万物归于简简单单的“三”。
但一地之王,终究是夜郎自大,会受到“地”的束缚。
庖丁,在解牛之地为王,解骆驼呢?解麻雀呢?换一个地,就不再是王者。
所以,修成“王道”之后,下一个境界就要跳出“地”的束缚,这就要修行“地道”,修行“地道”,就要“地法天”。
第四重:五十而知天命,修成地道,开始“天法道”
“地法天”的终点,就是从一隅之地的道,悟出普遍规律性,就知道了不受“地”束缚的“天命”。
一旦“地法天”修成,则得地道,地道修成,将三归于二,就可以摆脱地的束缚!
就如,可以从解剖麻雀中,悟出解剖一起事物的道理。
不同的天,有不同的道。
牛顿的天,和爱因斯坦的天是不同的。
美国的天,和中国的天是不同的。
欧氏几何的天,地球是平的;
黎曼几何的天,地球是圆的。
不同的天,有不同的对错,有不同的善恶,有不同的美丑。
所以,在我们身边,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两种观点的互怼,吵得天昏地暗,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天底下的人,他们有着各自的对错,各自的善恶,各自的美丑。
因此,尽管得了地道,但还要受到”天“的束缚。
要想不受”天“的束缚,就要修行天道,让二归于一,修行天道就要“天法道”。
第五重:六十而耳顺,修成天道,开始“道法自然”
天道修成,二归于一,这世间已经没有对错,心中没有了对错、没有了善恶的藩篱,所以”耳顺“了!
摆脱天的束缚,天外有天,也就是二的束缚,没有了对错,拈花一笑,达到一的境界,则得天道,天道归一。
这时候,什么都有道理,什么都有意义,存在即合理。
但天道尚受到”有“的束缚,尚有”一笑“,而尚不能驾驭未知的”无“。
而欲打破”一“的束缚,打破”有“的束缚,就要修行”大道“,而修行”大道“,就要“道法自然”。
第六重: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成大道,归于自然
大道修成,有归于无,一归于道,存在即合理,不存在也合理,从心所欲,归于自然,不逾矩。
人法地,可将万物归于三,而不惑!成就王道;

地法天,可将三归于二,而知天命!成就地道;

天法道,可将二归于一,而耳顺,成就天道;

道法自然,可将一归于道,而从心所欲,成就大道;

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过程。
(0)

相关推荐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人生天道玄机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 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人的生.死.荣. 辱,都应遵循自然之道 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 孔子.老子.传统文化.正能量.美文

  • 杨朝明:无为才是大格局

    来源:孔子研究院 说到"无为"这个词,人们首先会想到老子,认为它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似乎与孔子没有什么瓜葛.其实,在孔子学说中,"无为"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是 ...

  • 道德经-第一章 有无之辨

    第一章 道经 有无之辨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有一本书,谈论圣王.天下.百 ...

  • 《老子》不是元文化,庄子不在儒门内

    . 2020-11-23 . 一.<老子>不是元文化--儒道两家比较 或说:"<易经>.道德经作为源头活水的元文化,今天的我们只有继承发扬的份儿.因为是伏羲老子他们给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5.7|“大”的三重境界

        第二十五章,读了三个多月了,一点一点啃过来,终于到了最后一个难点,也就是对"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的理解.     为啥难呢?因为,这句话透着一种神秘感!     在通行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5.5|道德经究竟有啥用?

       "道"究竟有啥用?     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对<道德经>感兴趣的人.     读到<帛甲老子>这一章,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quo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5.3|繡呵缪呵

    繡呵缪呵 "繡呵"和"缪呵",这是"道"的两大特性.同时也是"道"能成为"天地之母"的两个条件. 咬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5.2|人类是怎么来的?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再谈"昆成"和"生成"]         我们人类是"生成"的吗?     如果是生成的,那么,谁生了我们人类?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5.1|有物昆成

    好难的一章!     这一章很难理解!而且争议非常大!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解释能被所有人接受.     理解这一章的难点有六个:     第一,"有物昆成"怎么解?     通行本是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8.1|尼采和老子的精神最高境界

    <帛甲老子>第28章简体版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 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 为天下浴,恒德乃足: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4.1|老子的自然,庄子的逍遥

    老子的自然,庄子的逍遥     [什么是自然呢?]     说到"自然",我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我觉得"逍遥"和"自然"很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7|道经大结局—道恒无名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7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道经>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6|柔弱胜强是怎么做到的?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