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快步频来提速,这事儿没毛病吧?

『跑你』——RunYouRunMe——跑步不受伤,新手快入门。愿跑友亲们更健康不受伤,一起跑一辈子。

原创技术文章,真实案例分析

文 | 老Q

今儿来看一份挺有意思的、比较完整的数据记录曲线,是老Q一位跑友的数据,拿到手有一段时间了,今儿咱们一起来瞅瞅。

先来看配速。

前慢后快,两大块泾渭分明。半小时不到时休息过一次,然后明显提速。

再来看心率曲线:

从单纯的心率数值来看,也是明显的两段。平均156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估计总体还是在有氧心率范围里吧,估计前E后M区。

继续看步频。

哟,这步频数据很Diao哦。很惊艳,步频高达平均198spm不说,且非常稳定,最后随着配速的提升,步频曲线明显上扬。

步幅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低配速下大概85cm左右,另一种高配速下的95~100cm左右。两段步幅也很分明,且都很稳定。

综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判断:他在后期的提速,是通过提升步频实现的,并没有增加步幅。

我们再看看触地时间,基本上是一直降低的趋势。后期配速提升跑得越快时,触地时间降得越多。

顺便说一下,触地时间这个数据表现的是跑步效率,越低越好,普通跑友平均值在240ms左右,业余高手能在200ms以内。短跑选手70ms以内,马拉松职业选手在165ms左右。这个数据普通佳明手表测不出来,只能通过心率带HRM4才能采集。

再综合一下前面所有的信息,基本的关联是:步频的提升,使得配速提升,也使得触地时间降低。

继续往下看,越来越有趣了:

平均垂直振幅5.7cm,这个数字也很惊艳。而且,请注意——重点来了——越到后面垂直振幅越低。

我们应该还会记得这位跑友亲在后面的配速比前面高,而且其步幅一直比较稳定的吧?也就是说,他的步幅没有随着配速的增加而加长。这说明啥?他提速的时候没有蹬地。

再来看终极数据:垂直振幅比。

这个数据也是直观反映跑步技术和效率的数值,它的计算很简单,用垂直振幅除以步幅,越小越好。

从上图来看,随着配速的提升,这位跑友兄弟的垂直振幅比确实越来越降低。

一切都很不错。

总结一下:

这应该是位比较注重技术细节的跑友,他提速时步幅基本保持不变,只是通过提升步频来达到提高配速的目的。而且越提速,垂直振幅越低,没有通过蹬地去要步幅,这一点值得其他跑友学习。

但是——希望还能有朋友做——纯靠提升步频来提速,这样真的好吗?

其实并不好。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他很可能跑步时先出脚——所以才好控制步频——而这是不对的。

加速的途径是什么呢?我们建议是通过加大前倾角度(绝对不是蹬地,说过很多次了)。正常来说,前倾角度加大,步频、步幅都会提高。前倾角加大,上拉腿高度就会增加,相应步幅就大。

而这位跑友亲加速时步幅居然没有什么变化,只能有一个解释:跑步时先出脚了,而不是先前倾,后果就是没有很好地利用重力来跑步。

这可是不对的哦。

--本文完---

作者:老Q(老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