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学“补水”,让教育丰满
特级教师谈教学·朱道荣
给教学“补水”,让教育丰满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些概述中有一个共同指向——育人,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但是,当下的教育现状又如何呢?
丰满的教育目标因考试“脱水”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脱水”成了教材目标,教材目标又因考试“脱水”成了考试目标。一级一级“脱水”,让有血有肉的教育变成了瘦骨嶙峋的“刷题”,从而导致学生厌学、逃学、弃学、撕书……正如100多年前杜威振聋发聩的呐喊:有的人为了追求分数,竟然把学校变成学生的“屠宰场”!
如何让教育回归应有的轨道呢?我的建议是给教学“补水”,让教育丰满。
好的教育是从陪伴学生阅读开始的。假如学校里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做好阅读。阅读就是最好的教育。正如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师,陪伴学生读书都是职责所在。
我曾陪伴学生阅读《西风胡杨》:“胡杨树生来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20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古老的胡杨树都有如此高贵的品质,我们人呢?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人也有这种品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黑暗世界里,坚持学习,不仅考进了哈佛大学,而且学会了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等5种语言,撰写了14本著作,成为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演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的话语掷地有声:“我要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去度过。”
海伦·凯勒正是我和学生心中的“胡杨树”!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陪伴学生阅读并开展读书分享,不仅发展了学生,也可以成就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仅仅把自己定位到学科教师层面,还要定位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提炼教学内容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把教学升华成教育。
我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引导学生分析:江河湖海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慢慢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达到一定高度又会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在一定条件下,小水珠会以“雨”的形式落下,江河湖海的水面又会上升……水就在这大自然中循环往复、交替变化。
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为学生总结了在我看来还算经典的话:我很羡慕水蒸气,因为它可以重返大地;我很珍惜时光,因为它一去不复返。为了更浪漫,更有诗意,我又把“水蒸气”改为“雪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教学《光的色散》内容时,一定会引导学生分析彩虹的成因,并告诉学生: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是形成彩虹的条件。学生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一定会带着学生唱一首歌《真心英雄》,让学生从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中悟出:这首歌不仅唱出了彩虹的真谛,更唱出了人生的真谛!
课堂本身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引导学生读好这本无字之书,让他们学会关爱、给予、分享、对话、协同、自信、诚信等,是教师的天职。于是,我给自己确定终身的课堂教学追求——灵魂的自由对话,精神的愉悦交往,人格的平等交流,思维的激烈碰撞。
(----《中国教师报》2020.04.29《现代课堂周刊4》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洪湖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