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弘:一个不愿做皇帝的皇帝

拓拔弘,北魏人,谥号献文皇帝,庙号显祖。

拓拔弘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说到他的儿子——北魏孝文帝元宏,一般人都知道。

拓跋弘十一岁(虚岁十二)登基,(使用童工做皇帝,历史上不少。)只干了六七年,死活不干了。任凭大臣怎么劝,他就是拨浪着脑袋不干。

最后大臣建议,以前汉高祖做皇上时候,把他爸尊为太上皇,现在,即使不干皇上了,但还需要处理政务,(元宏那时才五岁,)那就做太上皇帝吧。就这样,拓跋弘年纪轻轻做了太上皇帝。

十七八岁,放到现在还没有参加工作呢,他倒要退休。都说现在的孩子早熟,这是没有和历史对比啊。

十七八岁,正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年龄,正是自信心爆棚的年龄。青春年少,精力充沛,又有这么一个好的平台,咋就倦怠了呢?做皇帝真的就那么没意思吗?

这也许和他的经历有关。

拓跋弘在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即位,刚刚即位就看到宫闱之中的血腥杀戮。

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禁中,那是皇帝住的地方啊。

皇帝身边,血雨腥风。

平原王陆丽德望素重,当时在代郡(现在河北蔚县那一片儿)温泉泡澡治疾,闻丧入朝,又被乙浑所杀。殿中尚书顺阳公拓跋郁谋划诛杀乙浑,结果乙浑反杀了他。

一时之间,朝野震动。

接着,乙浑升职做了大尉。

同年七月太尉乙浑又升职做了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悉决于浑。乙浑的权势如日中天。虽然做的是丞相,但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

还是这一年,与北魏政权相对峙的南朝宋政权的朝廷内也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刚刚做了一年的皇帝,年纪不过17岁的刘子业被人所杀。帝位易主。

俩皇帝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北边这个11岁的皇帝拓跋弘听到南边17岁的皇帝刘子业被杀,内心能无震动吗?——“做皇帝真的好玩儿吗?”

杀戮并没有停止。

即位第二年的春天,二月,乙浑被杀,罪名:谋反。但皇帝拓跋弘并不知情,是太后冯氏“密定大策”。

好嘛,乙浑诛杀大臣不给他打招呼,皇太后剪除乙浑也不给他打招呼;他呢,从登基到现在只做了一件事:守丧。

乙浑被除掉后,皇太后直接临朝听政。没有皇帝啥事了!

需要说明的是,皇太后并不是皇帝的亲妈。

北魏祖传一个制度,皇帝的嫔妃中,谁的儿子被确立为太子了,谁就得被赐死。

第三年(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元宏诞生。太后这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躬亲抚养元宏的事情上,还政于拓跋弘。其时,皇帝13岁。

这年正月,东平王拓跋道符在长安谋反,杀副将、驸马都尉万古真,钜鹿公李恢,雍州刺史鱼玄明。反判的第六天,朝廷发兵征讨。反叛的第七天,拓拔道符手下的司马段太阳举兵攻道符,斩道符,把道符的人头传送到京城。

争做皇帝,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自己君临天下;赌输了,必然身首异处。拓拔道符的赌局,仅仅持续了一个星期。

第四年(皇兴二年,公元468年),拓拔弘14岁。这年二月,宋冀州刺史崔道固带着他控制的地盘投降。插几句话,拓跋弘即位这两年,与南方宋政权既通使往来又摩擦不断,魏方主要将领是尉元和慕容白曜,宋方主要将领是张永和沈攸之。总体上,魏方属胜方,尉元和慕容白曜是打仗的好手。在这种背景下,咱们才说说宋冀州刺史崔道固举城降。实际上,投降于魏的不只是崔道固一个人。说他是因为这个人太有意思。去年,正月他遣使请降,三月他反悔了,又回归到宋的阵营中。这不,回去不到一年,他又回来了。这就是边境大臣的做派,兵戈一动,各自顾命,到底是忠于哪个皇帝,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这种事情看得多了,皇帝能不忧心?(人们总感叹帝王多疑,细想也有其因。)

第五年(皇兴三年,公元469年)正月,上党公慕容白曜进爵为济南王。四月,给皇子正式起名为宏,这个时候,他还姓拓拔。

再插句话,古代,婴幼儿夭折率太高,人们对婴幼儿长大成人没有把握,所以,往往是等到孩子长到三岁时,才觉得孩子长成人的可能性大了,这才起名。元宏(这时还得叫拓拔宏)于今虚岁是三岁。

六月,拓拔宏被立为太子。

第六年(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春天,命上党王长孙观征讨不按时缴纳贡物的吐谷浑拾寅。

四月,长孙观大破拾寅。

八月,有人造反攻入彭城,杀死镇将元解愁,很快就被镇压;北方蠕蠕又来侵扰边塞。

九月拓跋弘亲征,大破虏众。威武!

十月,诛济南王慕容白曜。

慕容白曜军功很高,开疆千里,拔城十二,横扫三齐,静乱济泗。为什么要杀他?原来是在乙浑专权的时候,白曜“颇所侠附”,政治上,曾经站错了队。给的罪名是谋划反叛。慕容白曜的弟弟慕容如意一同被杀。

再认识个孩子:慕容白曜的小儿子叫慕容真安,当时只有十一岁,听说父亲被逮捕,要自杀。家人急忙劝阻,说,“济南王虽然被抓,罪行轻重还很难说啊。”逮捕——调查——审判——辩解——再调查——再审判——判刑——服刑,这得有个过程嘛!慕容真安却说:“父亲位高功重,若果有小的罪过,朝廷是不至于来逮捕的。我怎么能忍心看到父亲的死。”自缢而死。十一岁的孩子,见微知著,孝而能断,政治头脑竟然如此清醒!

第七年(皇兴五年,同时也是延兴元年,公元471年)四月,西部敕勒反叛,下诏,令汝阴王拓跋天赐、给事中罗云征讨。罗云遭到敕勒袭击,被杀,战士死亡十分之五六。打仗真不是闹着玩的。

八月,拓跋弘提出不再做皇帝,想禅位给叔父拓跋子推。

他即位的时候,南朝宋的皇帝刘子业17岁被杀掉。叔父刘彧做了皇帝。这个时候,他也是17岁,提出不做皇帝,让叔父做皇帝。也不知道是巧合呢,还是受刘子业事件的影响。

他的叔父任城王拓拔云提出,如果真是决心禅位,应该禅位给太子。太尉源贺也同意拓拔云的意见。东阳公元丕等人发言,不同意禅位,皇上应该继续干。最后,做出决定,禅位于太子。

拓跋弘禅位后移居于崇光宫,生活很简朴,“采椽不斫,土阶而已”。

拓跋弘禅位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志存淡泊,想颐神养性,纷纷扰扰的事情让他厌世,另一方面也与他深受佛道影响有关。他不但阅读经论,还常常邀请佛教高僧和谈玄高人一起谈论事理要旨。他即位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天安”就与佛教传说有关。这个传说来自南方。宋孝武帝刘骏在丹阳中兴寺搞一个活动(向僧尼施舍斋饭),忽然来了一个和尚,容貌举止卓然不群。但是没有一个人认识他。惠璩和尚问他,他说叫惠明,问他住于何寺,他说从天安寺来。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大家惊呆了,佛显灵了!于是,改中兴寺为天安寺。七年之后,拓跋弘即位,直接使用“天安”做了年号。

玄崇无为,佛需静修,做皇帝确实影响了他栖心浩然,优游履道。于是乎,罢工!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原因,皇帝拓跋弘的身后还有着太后的影子。太后虽然不再发号施令,但巨大的影响还在,她想让拓跋弘下台。偏偏拓跋弘很讲究孝道。史书曾讥笑他,忘祖考之业,慕匹夫之孝。

只能说,拓跋弘是退居二线,并不是啥事都不管,国家大事都还向他汇报。皇帝呢,每月都要来崇光宫一次,朝拜父亲太上皇帝拓跋弘。

下面列举出拓跋弘做太上皇帝后所做的主要事情。

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二月,蠕蠕犯塞,太上皇帝拓跋弘带兵驻扎北郊,指挥诸将讨伐。东部敕勒叛奔蠕蠕,拓拔弘亲自追赶,不及而返。

十月,蠕蠕犯塞。十一月,拓跋弘亲征,打算度过荒漠袭击蠕蠕。蠕蠕听说拓跋弘带兵亲征,非常恐惧,向北方撤退了几千里。

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八月,拓跋弘带着儿子拓拔宏到河西。九月还宫。十月,拓跋弘带兵南讨。十一月,行至怀州(现在的河南沁阳,包括焦作、济源部分地区)。所经之处他都要询问百姓疾苦,分别给老寿星、道德模范(孝悌)、劳动模范(力田)赏赐布帛。

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二月,拓跋弘南巡回来。

延兴五年(公元475年)十月,拓跋弘在北郊举行盛大阅兵式。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拓跋弘突然辞世。只有22岁(虚岁23)。他死之后,年号改为“承明”。太皇太后走到前台,临朝称制,政权独揽。

显祖拓跋弘之死是个迷。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说法是太皇太后冯氏把他害死。事情的起因是,太皇太后有个情人,叫李弈。显祖拓跋弘想整顿太皇太后的作风问题,找机会把李弈杀掉了。太皇太后很不爽,就让显祖拓跋弘“暴崩”了。

顺便说一下,虽然“太皇太后”这个名称有两个“太”字,但做太皇太后的人不一定都很老很老。太皇太后冯氏(史称文成文明皇后)在她老公高宗拓拔濬死时,她才24岁,做了太后;到如今显祖拓跋弘暴崩,她也不过35岁,做了太皇太后。

文成文明皇后是个不简单的人物,高宗拓跋濬去世的第二年,她仅仅25岁,就能密定大计诛杀权势赫赫的乙浑,掌握朝政。(要知道,当时京城部队的领导想除掉乙浑都不能成功,反受其害。)显祖拓跋弘辞世,她又一次走到权利的顶峰,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控制了十四年,直至逝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