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计算机课程空白的训练班教师
宣传科学家学术成长的经历、师承关系、灵感火花的产生、披荆斩棘的过程,弘扬他们的道德操守,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意识。五十年代计算机训练班的师生从无到有传承、填补计算机知识的经历,是形成计算机团队精神与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和计算数学训练班的教师包含清华、北大、科学院和电子工业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的足迹遍及英、美、德、苏等国,专业分布在电机、无线电、物理、电信、数学等领域,学术水平代表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
1956 年秋,第一届训练班由夏培肃、黄玉珩负责,主讲教师共17 位。计算机班课程为:计算机原理(包括布尔代数、开关网络、计算机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等部件,及БЭСМ 计算机)由徐刍、夏培肃、范新弼、曹履冰、周寿宪讲授;电路技术(包括脉冲技术、电子管计算机电路、晶体管电路)由黄玉珩、吴几康、蒋士騛、郑守淇、虞承宣讲授;程序设计由孙念增讲授。计算数学训练班课程为:计算方法、程序设计、数理方程等由胡祖炽、孙念增、冯康讲授;计算机原理由闵乃大、夏培肃、范新弼、周寿宪共同讲授;无线电原理及实验由张世龙负责并讲授;计算机电路由周寿宪讲脉冲技术,参考书是俄文版的《核辐射仪器中的电子线路》,吴几康主讲示波管存储器的控制线路。
专题讨论班:初等函数逼近由徐献瑜主讲,在本期结业之后召集了“初等函数”专题讨论会;偏微分方程的计算方法由何国伟主讲。
计算数学训练班结业后,从1957 年秋天到1958 年夏天,大部分学员仍在计算所筹备处听苏联专家斯梅格列夫斯基讲课,包括程序设计、函数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自动化三门课程。聆听讲课的还有许孔时、魏道政、黄兰洁、甄学礼和清华、北大的有关人员。
夏培肃先生在指导邵祖英和杨贡华
第二届计算机训练班只有计算机班,教学工作由夏培肃负责,沈亚城协助,毕业设计由夏培肃负责,沈亚城指导,毕业设计是做出计算机的电子管单元电路,每组制作一个。 课程包括无线电技术基础、实验,脉冲技术、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讲课教师于怡元、周寿宪、夏培肃、黄玉珩、刘锡刚、徐献瑜;辅导老师陆志刚、沈亚城、苏振泽、过介堃。
第三届训练班有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个班。计算机训练班由夏培肃担任组长,沈世刚担任秘书,专职教员过介堃、王惠溥、陈树楷,实验员李春华、张淑亚。计算数学班由计算所第三研究室负责教学工作,教学组织工作由顾元负责。
徐献瑜带领学员计算实习,当时103 计算机尚不能稳定工作,他们使用电动和手摇计算机以流水作业法完成了水坝应力、长江水文、建筑设计等计算。
第四届训练班有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个班。计算机训练班专职教员有董占球、支碧岑、过介堃、朱锡纯、贾耀国、王惠溥,实验员张淑亚。
计算数学训练班有专职教员罗晓沛(兼教学秘书)、滕育贤、潘纯修。
老师们讲课都很有特色:夏培肃讲课原理清晰,细腻生动,待人和善,爱和同学交谈;周寿宪讲课中常爆一些妙语,把概念通俗化;范新弼的语速偏慢,讲述透彻;吴几康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他非常熟悉示波管存储器线路,讲课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
夏培肃在六年时间中担任了四届计算机训练班的业务负责人和主讲教授。几十年后,她说:“我培养了很多接班人,与设计一台计算机相比贡献大多了。”
计算机学科1956 年之前在中国还是空白,老师们凭借深厚的专业基础,研读苏美资料、自学和研讨,很快就形成了完整的师资环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教授在柏林汉堡大学门口
左起:冯康、张克明、徐献瑜、徐钟济。
训练班的主讲老师们在计算机初创时期已经卓有建树,参与“十二年科学规划”拟制的夏培肃、范新弼、周寿宪、吴几康、蒋士騛等对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和任务目标了然在心,闵乃大主讲的计算机原理严密完整,徐献瑜的计算数学专题讨论也已经初具规模。
孙念增是一位独特的老师,他在清华数学系任教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在训练班时期,“程序设计”课由他一人讲授。孙先生的祖父是清朝大学士孙毓汶,其兄孙念台教授曾为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其妹孙念坤也是才女。曾强说,做孙念增老师的学生会让你觉得,人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你拥有什么样的知识,而是你具不具备可以再去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虞承宣加入计算机事业也很偶然,他在张家口通信学院从事电工课程教学,因为黄玉珩应邀到计算机训练班主讲“脉冲技术”,周光耀教授推荐虞承宣同去担任助教。
黄玉珩多年之后的回忆,认为周教授是一位真伯乐!虞承宣来到北京,一直是黄玉珩的得力助手,不仅在训练班讲课,还担任过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119 机的总体负责人。
1956 年,郑守淇赴京为“计算机训练班”授课,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近十年,参与103 计算机、104 计算机和109 乙计算机等研发,贡献卓著,多有建树,1990 年,国家教委授予其从事高校科研工作40 年成绩卓著荣誉证书。
于怡元,上海交大电机系毕业后考入电信所研究生,1955 年以讲师职称从上海交大电工器材制造系调至西安交大,在训练班讲授无线电基础。
刘锡刚早在1954 年3 月就被派到中科院物理所计算机组进修。在训练班上,他和夏培肃、黄玉珩一起讲授计算机原理。
苏振泽,1956 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被分配到计算所筹备处工作,曾任中科院计算中心副主任,科技数据库工程总工程师,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陆志刚是闵乃大的研究生,195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50 年代在北京邮电学院工作,长期从事电子学及网络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2 年研制成功12 路载波机线路滤波器,1960 年首次将电工网络用于雷达脉冲压缩技术,获得成功。参加并负责建立了海南岛、福建及山东等地卫星信号接收站。
周锡令回忆说:“当时训练班分为运控、存储、电源,外部设备几个小组。'运控’组最神秘,所以来自高校的学员都要争取到运控组。”他曾经到北大听张世龙、吴允曾老师讲正在研制的串行机,到清华听孙念增老师讲程序设计。至于“运算控制器”,则听过那时刚从美国回来的周寿宪先生的课,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运算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地方,发送适当的脉冲”。这句话太精辟了!
老师们边讲边写讲义《计算机原理》,手刻油印,课上分发。第三届学员郑世荣逐课搜集,装订成册。他说,这是自己的启蒙教材,是我国计算机教材的原创版本,也是科大计算机教材的前身,因此自己一直视为珍品,精心收藏保存至今。
第三、四届训练班的老师,除去名列前二届的,还有沈世刚、王惠溥、陈树楷、梁吟藻、支碧岑、沈家犖、王以和、姚锡珊、杨天行、胡祖宣、张效祥、董韫美、王树林、黄兰洁、王玛丽、徐国荣、甄学礼、董占球、侯连赏、朱锡纯、陈长令、邱佩瑜、贾耀国、罗晓沛、滕育贤、潘纯修、王平洽、张济朋、于桂芝。
郑守淇教授(右)和第二届训练班学员刘庭华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庆活动中。
郑守淇,教授、博导,1927 年10 月出生,籍贯上海市,1945 年交通中学毕业,进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51 年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后迁西安交通大学, 荣任陕西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玛丽,1935 年出生,中科院计算所程序组成员,1957 年赴苏联实习,第三、四届训练班教员,享年48 岁(刘易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