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粉丝豆瓣养号,豆友“家园被毁”,每个人都像受害者
饭圈出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肖战227事件”到“王一博粉丝豆瓣养号”爆出。饭圈实在过于庞大,路人再希望他们自娱自乐,也几乎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奢望。
这次的事情概括起来简单,图书编辑@贝塔减 11月23日在豆瓣发表日志《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打开原文,满篇愤怒。
他在文章里说,作为新入行的编辑,他做的新书,俄罗斯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记忆记忆》,“11月6日入库,双十一后才有现货”,作为一本并不算好读的文艺小众书籍,却在11月20日就有了大量的评论和打分。
点进去一看,评论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或是复制黏贴的句子,完全看不出认真阅读的痕迹。
后来发现,事情的起因在隔壁微博。众所周知,微博是粉丝给爱豆打榜、刷数据的重要基地。
王一博即将有新作品面世,粉丝们开始在微博呼吁大家来豆瓣“养号”——所谓养号,逻辑大概是这样:
在豆瓣创建新号-给书影音打分评论,使新号看起来“不像水军”-提高权重。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给爱豆的新作品刷分、刷好评。
一直以来,豆瓣都是有自己的反水军机制的,这也是为什么豆瓣的书影音评分会被视为相对客观的参考坐标。
这个反水军机制具体如何运作?一位豆瓣的工作人员表示“不便透露”,因为“任何机制,都会被水军找到破解的方法”。
这一次,好像就被饭圈找到了。
已经有豆瓣用户@燕仰(Durham) 建立了“被饭圈用来养号的那些作品”豆列,豆列里的作品有些相当文艺冷门,但也有像《格林童话》或是《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创建者细心地标注出了“养号”性质短评的大致范围,以便大家绕行。
不难看出,“养号”的行为由来已久,并不是最近才集中爆发的。养号的粉丝也不止王一博一家,在饭圈,这几乎是一个常规操作。
之昂算是佛系追星,在2018年时,已经看到打投站在呼吁养号。养号的主要阵地还是微博,如何养一个小号、如何刷数据打榜,都有讲究。
那一年,她追的爱豆刚刚爆火,粉丝情绪高昂,和各路“对家”撕得如火如荼。“对家会给我们家(爱豆)的作品刷低分,所以很多人豆瓣养号其实是为了‘反黑’”。她自己没有养过号,但在某种程度上,她也可以理解那些养号的人。
在粉丝眼里,养号刷分并无什么不正义。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非常详尽的“养号教程”。从豆瓣的性质、评分的机制以及养号的操作流程,巨细靡遗,甚至会详细到每天推荐不同的电影和书籍作为刷分养号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集中在相同的冷门作品下。
即使是豆瓣本瓣,可能都未曾出过这样详尽的使用说明:
2018年的养号贴
“反黑的心态是很多粉丝的基本盘”。叉烧曾经追过一段时间的小偶像,偶像来自选秀比赛,赛场的竞争延伸成为粉丝之间的剧烈敌意。尽管小偶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无名气,并不影响这家粉丝和对家粉丝之间撕得你死我活。
叉烧追星追了一段时间后就宣告放弃,“长期处于那种高度亢奋和强烈的集体感当中其实蛮累的,但也确实情感浓度非常高,反黑也是如此。”
现在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也可以搜到很多类似的言论:
在粉丝眼里,养号不是水军行为,只是为了清洗偶像作品的评分。
对家打低分的行为或许也真的是存在的吧?在他们晒出的记录里,自家爱豆未上映的作品确实已经被刷成了低分。
在现在的饭圈文化里,争论“究竟是谁先动的手”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充满战斗力的粉丝,都一方面感到受害者的委屈,一方面感到正义。
这些事本可以留在饭圈。但当我们几乎所有的生活,都被放置在了那几个固定的网络平台上时,所谓路人和粉丝之间,势必会产生摩擦与张力。
在豆瓣之前,微博的普通用户和饭圈用户之间的边界也早已变得模糊,粉丝的刷屏、控评、按头安利早已成了微博生态的潜规则。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为了躲避这一切,即使是普通用户也不敢在微博上cue明星的大名,生怕被粉丝找上门来。
这种退让是为了避免麻烦,但一定也压下了许多不满。
直到这次微信的书影音也变成了他们“攻城略地”的工具。“其实在一些粉丝眼里,所有的平台都是打投的平台,豆瓣当然也不例外。”叉烧这样概括。
但这样显然是侵犯了许多豆瓣用户心中的自留地。尤其是在一些相当小众的作品下面,人们寻找同好也互相回应,这种回应不受时间和地缘的限制,在今天飞快的网络节奏里,对这些用户而言,是非常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