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问道老子:什么是“不知知病也”的“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2.问道老子:什么是“不知知病也”的“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七十一章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能够明白自己不知道,这是自知者明的高雅风范。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自作聪明狂妄无知的坏毛病。得道的圣人不会有这个毛病,是因为他憎恶这个毛病。只有自觉克服和消除这个毛病,才能够使自己永远不会犯下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错误。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参考阅读一下《老子》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知道的人,绝不会居高临下对别人品头论足指手画脚。以“至圣先师”衣钵传人和真理化身自居诲人不倦的高谈阔论者,肯定是狂妄无知的公知精英。塞住个人私欲的孔穴,关闭外界诱惑的大门,消除掉出人头地争名夺利的私欲锋芒,从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与物质财富享受攀比的精神纷扰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光耀和谐交融,最终同归于虚极的尘埃,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大同。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自我提升到忘我无私大道至同的精神境界,那么周围人就会感觉到无法亲近他,却又无法疏远他。既不可能用物质利益诱惑他,也没有办法伤害他。既无法使他富贵,也无法使他贫贱。只有超脱了亲疏、利害和贵贱世俗铜臭气的得道者,才能够获得天下人的敬重和仰慕。

以经解经,我们还可以参考阅读一下《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处在上德层次的人,表面上不讲德实际上是有德。处在下德层次的人,表面上讲德实际上是无德。处在上德层次者讲无为,是因为不有意为之而显得无所作为。处在下德层次者讲无为,则是有意为之而显得有所作为。宣扬上仁者有所作为而不有意为之,宣扬上义者有所作为则是有意为之。宣扬上礼者有意为之而得不到想要的回报,于是就立刻挥舞手臂指责唾弃别人。因此,迷失了大道者才会尊德,又丧失了德才会崇义,再丧失了义才会尚礼。所谓礼法,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忠贞诚信缺失的产物,而且也是引发周期性社会混乱危机的导火索。这时,轮番登台传道授业的各路知识精英名流大师,都只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有形之象”表面浮华,也是愚弄催眠百姓大众的“心灵鸡汤之源”。所以,大丈夫总是能够守住淳厚质朴的“无形之气”,绝不追逐“有形之象”的表面浮华,从而始终保持朴实而不虚华的道法自然品性。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此所谓“知不知”,还是源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更在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归根结蒂,知与不知或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都是个人主观意识对于身外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知之明,那么他在世界上行走肯定就是“盲人骑瞎马”的“盲人摸象”。这样“骑驴寻驴执象找象”的执迷不悟,当然是根源于个人内心世界的“道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世界观和人生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化争议,正是源于个人内心世界的“道不同”。如果人人都坚持以个人内心世界的时空坐标系观察周围世界,就必然会产生“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见分歧。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就是在承认个人主体及其主观意识能动性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大同社会的统一标准。反过来讲,如果个人内心世界时空坐标系都能够与自然宇宙世界时空坐标系接轨“对标”,这就肯定可以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归一。如果要问,这样“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是谓玄同”,为何就很难实现呢?显然,这个“人之谜”的终极答案,绝不在于身外客观世界的有形之象,更不在于“术为道之用”的“人工智能”高新科技工具,而是在于个人内心世界“道不同”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所谓“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并不是不承认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趋利避害和兴利除弊的生存本能,而是要道法自然法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抑强扶弱大公无私,这才是“上善若水”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反之,如果有了个人先富起来“敢为天下先”的私欲冲动,就必然会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也就必然会形成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不均衡发展的恶性循环。自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以来,特别是从“民主法治”的古希腊奴隶制商业城邦和斯巴达商业军国主义时代以来,不管是中国式“春秋无义战”的“礼崩乐坏”天下兴亡周期律,还是古希腊式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天下兴亡周期律,都是源于人们丧失“自知者明”的“不知常妄作凶”,更是直接源于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人类世界五千多年不均衡发展的战乱不休,实质上就是个人内心世界“天之道”与“兽之道”的“人魔之争”。的直至今天,人类世界继续沉迷于私有化商业化拜金主义“纸牌屋游戏”的醉生梦死,也同样是源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的初心!

说到“不知知病也”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我们正好可以再回味一下“故失道而后德”的历史插曲。先来看《史记》中的一段记载: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这里的大意是说,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长大成人后,曾经给季氏家族做过仓库的业务主管,钱粮进出库记账和财务结算报表很精准。还曾经担任过牧场的业务主管,负责喂养牲畜。因此,又被提拔担任主管工程营建的部门领导。过了不多久,他便离开了鲁国,到了齐国又被排斥,到了宋国和卫国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围困。于是,就只好返程回鲁国老家。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是“长人”,觉得他很奇异。因为鲁国又准备善待他,所以他最后才终于返回了鲁国。

  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请求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都洛邑去吧。”鲁昭公答应了,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都洛邑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在临别辞行时,老子给他们赠言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良言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就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良言为你送行。此话便是,聪明绝顶投机取巧的人是在走向死路,这是因为他总是工于心计喜欢揣测议论别人。以见多识广的学问施展诡辩术的人,必然会给自身带来凶险厄运,这是因为他总是喜欢打小报告揭发别人的隐私。做子女的人,不要总想着自己而忘记父母。做下属的人,不要总想着自己而忘了上级。”孔子从周都洛邑见过老子返回鲁国后,愿意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关于这场“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思想碰撞”,《史记》中还有如下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这里的大意是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洛邑,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创制者的骨头都已经完全腐烂了,只剩下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来运转一旦得势了就做官驾车出行,而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零。我听说过,善于经商的人却反而会把财富隐藏起来,好像两手空空一样。道德修养高深的君子,他的外形容貌反而显得孤陋寡闻愚昧无知。去掉你的骄气和贪婪私欲,去掉你装腔作势的虚伪和敢为天下先的宏图大志,这些对你自身都毫无益处。我能教给你的,也就如此罢了。”孔子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兽可以用粗绳织网捕获它,会游的鱼可用丝线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箭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驾云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研修道德,他的学说以道隐无名不求自己闻达于天下为要旨。他在周都洛邑住了很久,看到周朝日渐衰落,于是就辞去官职离开了周都洛邑。西行入秦到了函谷关,秦国函谷关守将尹喜对他说:“您既然将要隐退了,我就勉强您给我们写下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用五千多字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才离去,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道家学说的作用,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在孔子死了一百二十九年后,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又分开了,在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大隐于世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就安家落户在齐地。

后世传承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而传承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所本之道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主张,为无为道法自然,清静守常自归正道。

此便是,《问道老子:什么是“不知知病也”的“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之《孔子问道于老子为何还是不知道?》

自从盘古开鸿蒙,

大同社会本天成。

道法自然行大道,

抑强扶弱世风正。

私欲泛滥人浮躁,

投机取巧邪气盛。

豪强敢为天下先,

民怨沸腾哭声声。

轩辕奋起斩蚩尤,

天下为公自均衡。

正复为奇善复妖,

大道失废仁义生。

巧取豪夺显智慧,

化公为私鬼吹灯。

窃国大盗尧舜禹,

瞒天过海谋分封。

夏禹传子家天下,

以国谋私礼法成。

汤武革命换旌旗,

王侯世袭又分封。

私欲泛滥还复乱,

礼崩乐坏群雄争。

诸子百家闹哄哄,

克己复礼有儒风。

拜师学习先问道,

孔子授业有师承。

怎奈问礼不问道,

拜师老子一场空。

自知不知是为知,

学而不厌志有恒。

术业专攻不知道,

正心诚意何为正?

法术根本自在道,

道不相同雾蒙蒙。

等级礼法名可名,

祸国殃民害苍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