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康疗12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论》
自我康疗12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论》
有物混成自相形,道化阴阳分浊清。星河浩渺流云飞,四季循环日月明。宇宙盈缩周复始,五运六气有节令。大极无外空寂寥,星光璀璨相辉映。小极无内探幽微,心有灵犀自感应。太极无极本相通,空空色色万般景。盈满则亏得必失,物极必反自均平。
上识天文无字书,下通地理知五行。天人相应神形合,魂体相依身康宁。遥想伏羲演八卦,修真悟道通神灵。提挈天地合人事,不治已病治未病。移精变气调阴阳,五脏五音相和鸣。结绳记事心相授,口耳相传得真经。神农尝草知五味,福祸相随药可名。修德振兵治五气,轩辕问道传《内经》。术业专攻尊法术,后人失道治已病。神形离散天人分,莫怨呼天不相应。
仓颉造字传古音,形声会意有灵性。取象比类启鸿蒙,玉石竹简刻文形。大道失废有仁义,识文断字非常名。智慧出时有大伪,唐尧幽囚舜野死。夏禹传子家天下,小康社会奴隶制。等级礼法配礼乐,劳心治人出精英。汤武革命臣弑君,胜王败寇称天命。礼崩乐坏天下乱,牛鬼蛇神传《易经》。丧心病狂“删诗书”,割断文脉失人性。
春秋争霸无义战,丛林法则拼输赢。百家争鸣变法术,学术为己求功名。始皇挥剑大一统,六国遗族心不平。指鹿为马沙丘变,牛鬼蛇神暗相庆。群魔乱舞重登场,克己复礼换旧瓶。独尊儒术造圣人,欺师灭祖露狰狞。传道受业失大道,分科治学育精英。精致利己奔科考,物欲横流溅血腥。
礼崩乐坏乱复乱,权钱交易保不定。科技创新割韭菜,赢者通吃疯牛病。病毒邪气转基因,新冠疫苗非典型。世人皆为知识误,鬼使神差拜文凭。忙忙碌碌恐慌症,心理异常神不宁。行尸走肉失天道,不到西天梦不醒。
所谓“不知常妄作凶”,人道必须遵从天道,这是天道常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抑强扶弱的公平公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知识,都是对天道自然法则的有限认知。只有反复验证现有的文化知识是否合乎天道,并且持续进行修正和完善,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取得文明进步。如果有人说自然天道不科学,这就是不懂常理的无知无畏。如果有人说中医不科学,这也同样是被科学主义文化洗脑造成的偏执症。
所谓科学技术,原本就是“天人分离分科治学”的分支学科名词概念,也是人们需要不断进行修正的文化知识。譬如,现代生命科学对人体的认识和疾病治疗,就存在着微观技术性思维的局限。因此,才会酿成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灾难。这种药物依赖以毒攻毒的技术性思维,也很难走出研制新疫苗特效药的恶性循环。既然科学技术都治不好西方世界的“科学病”,又怎能以科学为标准来评判自然天道和大道医术呢?
更何况,中国的大道医术,本身就是“天人合一全科治学”的文化知识,而且已经有“上下五千年”的连续承传和社会检验。只是从“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才形成了“劳心者治人”的“天人分离分科治学”主流文化。今天,正本清源,返朴归真,我们还是要重读“黄老学说”大道文化经典。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静心解读和感悟《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论》。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论》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别本作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无骬者,心高;骬小、短、举者,心下。骬长者,心下(别本无下字)坚;骬弱小以薄者,心脆。骬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骬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医部全录》注曰:疏,当作竦)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麤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麤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别本作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别本作感)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别本作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别本作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
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么(别本作糜)者,胃薄。肉䐃小而么(别本作糜)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䐃不坚者,胃缓;肉䐃无小里累者,胃急。肉䐃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白话文翻译
黄帝请教岐伯说:人的血气精神能够供应身体营养,并且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人的经脉能够运行气血营养维持阴阳平衡,濡润筋骨使关节灵活自如。人的卫气能够温养肌肉充实皮肤,滋养腠理维持汗孔的正常开合。人的志意能够统御精神收敛魂魄,使人体能够适应四时气候的寒温变化,同时调节自身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
因此,血气调和,就能在经脉中运行,供应身体营养维持阴阳平衡,使筋骨强劲有力,使关节灵活自如。卫气调和,就能使肌肉舒展有力,使皮肤柔润光滑,使腠理保持致密。志意调和,就能使人精神集中思维敏捷,使魂魄不会离散,使自身情绪无怨无悔不恼怒,使五脏不受邪气侵害。寒温调和,就能使六腑运化水谷的功能保持正常,使身体不会产生风痹病症,使经脉血气运行通畅,使肢体关节灵活自如。以上所述,就是人体健康的正常状态。
人体五脏贮藏精神、血气和魂魄,六腑运化水谷供应津液。这些都是人体禀受于先天的功能,不论愚笨或聪明,无论好人或坏人,都不会有差异。然而,有的人能够尽享天寿,不会被邪气侵害而产生疾病,年过百岁都不显得衰老,即使遇到风雨、骤冷、酷暑等气候异常变化,也不会受到伤害。有的人即便是不离开封闭严密的居室,也没有受到恐惧惊吓,却不能避免产生疾病,这是为什么呢?请先生给我讲解一下。
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真令人费解啊!人体五脏参天地配阴阳,应合四时节气与五运六气变化。每个人的五脏,生来就有脏体或大或小、位置或高或低、或坚实或松脆、或端正或偏斜的差异。六腑也有小大、长短、厚薄、曲直、缓急的不同。这二十五种情况各不相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让我详细讲述一下其中的差别。
心脏体积小的人,神气安定收敛,外邪不能伤害,却容易受到内忧情绪伤害。心脏体积大的人,不会受到内忧情绪伤害,却容易被外邪伤害。心脏位置偏高的人,会压迫肺脏造成肺气胀满,导致心情烦闷和健忘症,内心痛苦难以用语言表达。心脏位置偏低的人,会使心内阳气外泄,容易被寒邪伤害,也容易被言语恐吓。心脏坚实的人,神气安藏固守。心脏脆弱的人,容易患热中消瘅病。心脏位置端正的人,神气平和通畅,难以被邪气伤害。心脏位置偏斜的人,神气操持不专一,难以恪守正道。
肺脏体积小的人,饮水较少,不易患喘息病。肺脏体积大的人,饮水较多,易患胸痹、喉痹和气逆等疾病。肺脏位置偏高的人,会向上压迫缺盆引起气逆,导致两肩耸动、喘息和咳嗽。肺脏位置偏低的人,会受到胃脏上口逼迫,易引起胁下疼痛。肺脏坚实的人,不容易患咳嗽和气逆疾病。肺脏脆弱的人,会受到热邪伤害产生苦味,容易患消瘅病。肺脏位置端正的人,肺气平和通畅,邪气难以伤害。肺脏位置偏斜的人,容易引发胸胁偏痛。
肝脏体积小的人,肝气安定收敛,不容易产生胁下病痛。肝脏体积大的人,会逼迫胃脘和食道,导致饮食不能通过膈中,造成胁下疼痛。肝脏位置偏高的人,会向上支撑膈膜,逼迫胁部产生息贲病。肝脏位置偏低的人,会向下压迫胃脘导致胁下空虚,容易受到邪气伤害。肝脏坚实的人,肝气安藏难以被邪气伤害。肝脏脆弱的人,就会受到邪气伤害,容易患消瘅病。肝脏位置端正的人,肝气平和通畅,难以被邪气伤害。肝脏位置偏斜的人,就会导致胁下疼痛。
脾脏体积小的人,脾气安定收敛,难以被邪气伤害。脾脏体积大的人,就会压迫胁下产生疼痛,导致不能快步行走。脾脏位置偏高的人,就会使胁下空软处受到牵引产生季胁疼痛。脾脏位置偏低的人,就会向下压迫大肠,容易受到邪气伤害。脾脏坚实的人,脾气安藏难以被邪气伤害。脾脏脆弱的人,则会受到邪气伤害,容易患消瘅病。脾脏位置端正的人,脾气平和通畅,邪气难以伤害。脾脏位置偏斜的人,则容易引起脾气胀满病变。
肾脏体积小的人,肾气安定收敛,难以被邪气伤害。肾脏体积大的人,则会被邪气伤害,易患腰痛病导致不能前俯后仰。肾脏位置偏高人,就会产生脊背疼痛不能前俯后仰的痛苦。肾脏位置偏低的人,则会产生腰椎骨疼痛导致不能俯仰,容易形成阴囊的狐疝病。肾脏坚实的人,不会产生腰背疼痛疾病。肾脏脆弱的人,就会被邪气伤害,容易患消瘅病。肾脏位置端正的人,肾气平和通畅,邪气难以伤害。肾脏位置偏斜的人,就容易产生腰臀疼痛的痛苦。
上述二十五种病变,都是人们经常会有的疾病痛苦。
黄帝问:怎样判断人体五脏的差异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心脏五行属火,应赤色。人的皮肤色红、纹理细密,心脏体积就小。皮肤纹理粗糙者,心脏体积就大。胸骨剑突不明显者,心脏位置就偏高。胸骨剑突短小高起如鸡胸者,心脏位置就偏低。胸骨剑突长的人,心脏就坚实。胸骨剑突瘦小细薄者,心脏就脆弱。胸骨剑突挺直下而不向上突起者,心脏位置就端正。胸骨剑突歪斜者,心脏位置就必然偏斜。
人的肺脏五行属金,应白色。皮肤色白、纹理细密者,肺脏体积就小。皮肤纹理粗糙者,肺脏体积就大。两肩宽大、胸膺突起咽喉下陷者,肺脏位置就偏高。两腋收合、两张开者,肺脏位置就偏低。两肩匀称、背部厚实者,肺脏就坚实。肩背瘦薄者,肺脏就脆弱。胸背宽厚者,肺脏位置就端正。两胁肋骨偏斜突起者,肺脏位置就偏斜。
人的肝脏五行属木,应青色。皮肤色青、纹理细密者,肝脏体积就小。皮肤纹理粗糙者,肝脏体积就大。胸部宽阔、肋骨向外突起者,肝脏位置就偏高。肋骨紧缩收合如兔子者,肝脏位置就偏低。胸胁匀称者,肝脏就坚实。两胁肋骨软弱者,肝脏就脆弱。胸腹匀称彼此协调者,肝脏位置就端正。胸胁肋骨一侧突起者,肝脏位置就偏斜。
人的脾脏五行属土,应黄色。皮肤色黄、纹理细密者,脾脏体积就小。皮肤纹理粗糙者,脾脏体积就大。脾脏开窍于口唇,口唇向上外翻者,脾脏位置就偏高。口唇向下低垂者,脾脏位置就偏低。口唇坚实者,脾脏就坚实。口唇大而松弛者,脾脏就脆弱。口唇上下端正匀称者,脾脏位置就端正。口唇歪斜突起者,脾脏位置就偏斜。
人的肾脏五行属水,应黑色。皮肤色黑,纹理细密者,肾脏体积就小。皮肤纹理粗糙者,肾脏体积就大。肾脏开窍于耳,耳朵位置偏高者,肾脏位置就偏高。耳朵向后下陷者,肾脏位置就偏低。耳朵坚挺厚实者,肾脏就坚实。耳朵瘦薄不坚实者,肾脏就脆弱。耳朵端正匀称向前贴近牙床位置者,肾脏位置就端正。两耳一侧偏高者,肾脏位置就偏斜。
上述五脏的各种变化,虽有先天差异,也会有相由心生的后天造化。如果自身注意调养保持平衡,就可以安康无恙。如果任其不平衡发展,就必然会产生疾病。
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别本作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别本作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说:明白了!不过,你所讲却不是我所问。我想弄明白,有的人从来不生病,能够尽享天寿,即便受到强烈的忧愁和惊恐刺激,也不能减弱意志力。甚至遭遇严寒酷热的外邪,也不会伤害五脏。有的人即使不离开封闭严密的居室,也没有受到惊吓惊刺激,却还是不能避免产生疾病,这是为什么呢?请你给我讲解一下。
岐伯回答说:人的五脏六腑,都会是邪气侵袭和滞留的部位。这个问题,请允许我详细讲述一下。
五脏体积都小的人,很少因为外邪侵害产生疾病,却容易被内心的焦虑和忧愁情绪伤害。五脏体积都大的人,做事从容和缓,难以被焦虑和忧愁情绪伤害。五脏位置都偏高的人,言行举止就会好高骛远。五脏位置都偏低的人,就会意志软弱甘居人下。五脏都坚实的人,就不会产生疾病。五脏都脆弱的人,总是会被疾病纠缠。五脏位置都端正的人,就会上顺天时下应地利,处事公平公正深得人心。五脏都偏斜的人,就会心怀邪念善于欺世盗名,为人处世不能公平公正,自食其言毫无诚信。
黄帝说:请先生再给我讲讲五脏六腑的相应关系。
歧伯解释说:肺脏与大肠表里相应,大肠又与体表皮肤相应。心脏与小肠表里相应,小肠又与血脉相应。肝与胆表里相应,胆又与筋脉相应。脾脏与胃脏表里相应,胃脏又与肌肉相应。肾脏与三焦、膀胱表里相应,三焦、膀胱又与腠理和毫毛相应。
黄帝追问:怎样判断五脏六腑是否相应呢?
岐伯回答说:判断肺脏与皮肤相应的情况,皮厚者大肠就肥厚,皮薄者大肠就细薄,皮肤松弛腹肥大者大肠就松弛且长,皮肤紧密者大肠就紧密且短,皮肤滑润者大肠就通畅滑润,皮肤肌肉粘着者大肠就干结凝涩。
判断心脏与血脉相应的情况,皮厚者血脉就厚实,血脉厚实者小肠就肥厚,皮薄者血脉就细薄,血脉细薄者小肠就细薄,皮肤松弛者血脉就弛缓,血脉弛缓者小肠就松弛且长,皮肤细薄脉动虚弱者小肠就细小且短,阳经血脉都褶皱弯曲者小肠就干结凝涩。
判断脾脏与肌肉相应的情况,体表肌肉隆起坚实者胃壁肌肉就肥厚,体表肌肉松软者胃壁肌肉就细薄,体表肌肉消瘦细薄者胃壁肌肉就不坚实,体表肌肉与身体不相称者胃脏位置就偏低,胃脏偏低者就会向下压迫幽门导致排泄功能失常,体表肌肉不坚实者胃壁肌肉就会松弛,体表没有肌肉块者胃壁肌肉就会紧缩,体表肌肉块累累相连者胃壁肌肉就会干结滞涩,胃壁肌肉干结滞涩者胃上口贲门就会功能失常导致进食不利。
判断肝脏与指甲相应的情况,指甲厚且色泽发黄者胆壁肌肉就肥厚,指甲薄且色泽发红者胆壁肌肉就细薄,指甲坚硬色泽发青者胆壁肌肉就紧缩,指甲润泽色泽发红者胆壁肌肉就松弛,指甲平直色泽发白且无纹者胆管就通畅,指甲畸形色泽发黑且多纹者胆管就凝结不通。
判断肾脏与骨骼相应的情况,皮肤纹理细密且厚实者三焦、膀胱就肥厚,皮肤纹理粗疏且皮薄者三焦、膀胱就细薄,肌肉腠理疏松者三焦、膀胱就松弛,皮肤紧绷且没有毫毛者三焦、膀胱就紧缩,毫毛茂密润泽且粗壮者三焦、膀胱就通畅,毫毛稀疏者三焦、膀胱就凝结不通。
黄帝说:皮肤厚薄有无光泽都有容易发现,请先生给我讲讲这些都是怎样的疾病症状。
岐伯回答说:通过观察人体外表的症状,就可知五脏六腑的内部情况,也就能够诊断出相应内脏的病变。
解读启示
我们通过静心研读就会发现,《黄帝内经》绝不仅仅只是一部“岐黄之术”医学经典,而是一部“天人合一全科治学”的大道文化百科全书。当然,我们不会认为黄帝只是一位医学家,而是上古大同社会“修德振兵治五气”的圣人。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黄帝在“修德振兵治五气”的过程中,首先是问道和论道,然后才探讨医术的“术为道之用”。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学习和传承《黄帝内经》的医术,肯定就会遗失“天人合一全科治学”的大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本身就是道法自然以正治国的知行合一。在上古大同社会公有制计划经济初级阶段,先民们形成的“阴阳五行说”大道医术文化知识,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从“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奴隶制小康社会“天人分离分科治学”的等级礼教文化,就变成了“劳心者治人”的“非常道”文化知识。“独尊儒术”的“传道受业解惑”,就是迷失大道的精神病毒邪气传播。从古希腊奴隶制商业城邦和斯巴达商业军国主义的神话传说,再到“文艺复兴”和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的奴隶买卖“世界自由贸易”狂飙突进,直至形成现代钱奴制资本主义社会全球化“割韭菜”体系,则是丛林法则的西方科学主义“市场神教”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在这个社会经济食物链体系中,牛鬼蛇神知识精英们一边制造贫富分化的腐败丑恶,一边又假仁假义地搞慈善扶贫和反腐败,结果都在演绎“礼崩乐坏”和“修昔底德陷阱”的天下兴亡周期律。
环顾当下,“新冠八国联军”的沉渣泛起卷土重来,就是一场“世界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必须面对的生死存亡之战。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人民战争持久战,就是一场自我拯救和自我康疗的文化战争。
为此,我们接下来的同步静心养神疗程,就是继续研修和解读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灵枢·禁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