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1课《醉翁亭记》详细分析讲解,预习复习专用

前言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以一个“醉”字切入,作者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经常出游,“饮少辄醉”,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全文以一个“乐”字点睛,其中包含着比较隐晦的意味:一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二是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作者介绍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醉翁亭”简介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与琅琊山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结为知音。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课文分析

学习要点

一、全文21个“也”字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二、全文25个“而”字

表示前后词语之间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1)递进关系,而且 如:而年又最高。

(2)承接关系,可不译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修饰关系,可不译 如:朝而往,暮而归。

(4)并列关系,可不译 如:溪深而鱼肥。

(5)转折关系,却 如:而不知人之乐。

三、3个成语

(1)水落石出

本来是写自然景色,后转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

(2)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四、4个借代

(1)伛偻:驼背 ,这里指代老人。

(2)提携:被人搀着走,这里指代小孩。

(3)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指代音乐。

(4)颓然: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意思。。

后记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0)

相关推荐